毫不讳言,《长安三万里》,追光至今最好的片子。
那么多年王微的野心是显然的,而所谓“新文化”的新系列无疑是讨巧的,历史长河只取一瓢,比起先前任何一部单一IP的化用都深厚得多、务实得多。
这也是我喜欢这部片子的原因。
我对大唐的主题从不掩饰偏爱,即便是不少人揶揄的《妖猫传》。有所本的华丽是难得的,而构筑起这浮华的正是深入骨髓的文化基因。我无数次被影片中直给而贴脸的诗歌佳句震撼,甚至能听到后排观众默默地背诵。有些根深蒂固的共鸣但凡被撬动,其魄力难能抵挡。
影片画面无疑是好看的。我自然最喜欢《将进酒》那幕,李白当真化作谪仙人,纵横虚无、流光溢彩。甚至,我头一回感受到“岑夫子,丹丘生”是在切实地唤人,而动画给了我无与伦比的真实感,是那些年被老师要求背诵《唐诗三百首》时的悸动被一次性点燃,是“心中的一团锦绣,终有脱口而出的一日”。
也幸好片中给了观众适应的过程。当李白头一回“呜呼哀哉”的时候,我内心咯噔一下的。待波澜壮阔休矣,哪怕熟稔如《静夜思》,都带着凄风扫过一地碎银的寥落。配音是加分的。
我在初中的时候真的有很认真在学语文,所以我会欣喜于影片中所有化用的细节,可以是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的背影,可以是留驻成都的杜子美,可以是兼官正授秘书监的“贺监”,也可以是所有曾在长安城看胡旋舞喝葡萄美酒的大名,是所有因大厦倾颓而苦痛凋落的青史看客。我想追光在制作这部动画的时候考究得用心。
回到我之前说的,这确实是拿捏讨喜的题材。共同回忆加之文明遗产,只要小学毕业,想来不至于毫无触动。而影片近乎囊括了安史之乱作为历史分水岭前后的大半世纪,看似以高适的视角描摹李白的形象,无可避免地塞入开元天宝年间各路文人墨客,这也导致了影片时长三小时的恐怖记录。因此也劝各位家长,除非孩子是个文静的,不然不适合“带来受教育”。而这也有可能成为打击票房的弱势因素。
电影予我最深刻的印象莫过于将“天生我材必有用”给铺开来又卷起来,一股脑塞给观众。语文老师日日念叨的“怀才不遇”,在这部动画中被最直观、未经修饰,甚至是直白、报流水账式地展现了出来。我知道不恰当,但你把这部动画当作是后人记录他们以为的李白的一生来看待,不会有太大的失望。
人设的丰满给了电影极大的潜力,要吸引观众进入本就有五感隔阂的动画是困难的,这部片子做到了。李白似乎是坦荡,率性做人、欲仙欲死,可遍地求道法,“只为求一个机会”,他哪里是轻易断送生命的人呢?我反而听到观众冷眼旁观,“酒喝太多了”。
有些意外的,我会在意当高适听到“李白说你是他最好的朋友”时的犹豫,“我是吗?”,轻而易举的破碎和撕扯,那般会因为一个人而驻足的情感无以复加地涌现,瞬间冲击心头。
同样的,这部动画与早先套用单一IP的追光作品不同,打破了过往试图反脸谱化的人设依循。在《长安三万里》中,几乎所有的人物都是“啊对,这就是我们以为的模样”。豪放纵情的李白、拘谨憨敦的高适、李白毒唯的杜甫、秀雅理惬的王维,一切都跟随着众人默认的行为举止和待人处事。这是高明的,因为是容易创作的,而且难被责备的,就算没人会赞扬“符合史实”,也会有观众点头,“李白真是浪漫”。
影片当然存在问题。三个小时确实让我隔壁迟到早退的观众刷了无数次微信朋友圈。在一些场景的转换上存在过于刻意的卖弄,忽视了小部分节奏上的诡异行径。有些角色蛮丑的,但如果舆论上纲上线搞斗争我看是不必。还有就是,我理解罗大佑来唱片尾曲是经典的,但真的很难听。
影片数次勾勒长安城的画面刻画,“一日看尽长安花”的豪情壮志溢于言表,是哪怕行路三万里都最值得的窥探。而片尾所有铭刻这一百零八坊的诗歌朗诵,一次又一次加深烙印,迫使人昂扬,回家背诗。
因此,西安和扬州文旅要努力,新华书店也要加油哦。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可三年后,李白就病死了。
我喜欢底色悲凉的作品,但对历史是不是太狠心了点。
罢了,都是历史。
2023.07.02 2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