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第一单元任务群



一、三下这一单元的内容

《古诗三首》《燕子》《荷花》《昆虫备忘录》,口语交际:春游去哪儿玩,习作:我的植物朋友

二、这一单元属于什么学习任务群

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

三、单元主题:可爱的生灵

四、单元真实学习情境:

伶俐的燕子,美丽的荷花,蜻蜓、瓢虫、蚂蚱……大自然中,处处有可爱的生灵。把生灵当作朋友,与自然和谐相处,让学生带着自己的体验走进本单元的学习,与名家笔下的生灵亲密接触,感受大自然中生灵的可爱与美好,唤醒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对自然的喜爱和敬畏。

五、单元教学要求

1.认识44个生字,读准4个多音字,会写36个字、29个词语;能运用偏旁归类的识字方法学习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和指定的课文段落。能试着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积累“剪刀似的尾巴”等词语,体会优美生动的词语。

3.能仿照课文中的片段,写一种自己喜欢的植物;能观察一种生物,做简单的记录;能借助记录卡,写清楚生物的样子、颜色等,并写出自己的感受。

4.能在观察、阅读和表达中自主感受自然生灵的可爱与美好,体验亲近自然、融入自然的乐趣。

六、每一课教材解读、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古诗三首》的教与学

一、认识五个生灵

第一首是唐朝杜甫的《绝句》,里面有两个生灵,一是燕子,二是鸳鸯。

第二首是宋朝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里面也有两个生灵,一是鸭子,二是河豚。

第三首是宋朝曾几的《三衢道中》,里面有一个生灵,是黄鹂。

为什么要强调里面的生灵呢?因为这一单元的导语页中提到了大自然中,处处有可爱的生灵。三位诗人,在诗中也是重墨书写的,教学中当然不能不强调。

教材上怎么解释“河豚”的?一种肉味鲜美的鱼,有毒性。建议教材以后修订,别这样解释了。因为这种解释不全面。这首诗中的河豚肯定是野生的,要介绍野生河豚有剧毒,日本人特别爱吃,但每年都有几百人因此中毒而身亡,当然,我们中国人更爱吃,每年也有不少这样的中毒者。解释中,要告诉学生“1克河豚毒素能使500人丧命”。河豚毒素(TTX),它是一种神经毒素,人食入豚毒0.5~3mg就能致死。毒素耐热,100℃,8小时都不被破坏,120℃,1小时才能破坏,盐腌、日晒亦均不能破坏毒素。但爱吃的人,那是不要命的!宋人梅尧臣《河豚鱼》诗云:“春洲生荻芽,春岸飞杨花。河豚当是时,贵不数鱼虾。”据说,现在的野生河豚已经越来越少了。

写到这里,想建议学生上网查找有关资料,研究研究河豚,肯定能写出一篇挺像样的文章。

说了这么多,还是要回到三首诗上。当然,其它的生灵也值得研究研究。

二、背诵与默写含生字词教与学

这三首诗,是要求背诵的,只要《绝句》要求默写。老师非常清楚,不能相信教材,因为期末试卷都已经突破了教材的要求,三首诗既然都要求背诵,那就规规矩矩地全部默写吧。教材在这方面没有增加学生负担,但期末测试卷中的题目,逼迫一线老师必须增加学生负担。

学习这三首诗,要求会写“融、燕、鸳鸯、惠、崇、芦、芽、短、梅、溪、泛、减”。教学经验告诉我们“融、燕、溪”三个字最容易出错,教学时必须重点讲述。“融”字会多写“一横”;“燕”是象形字,一定要讲清楚;“溪”下面是“大”,不是“小”。这三个字教对了,其它字,就简单了。

默写《绝句》,其中“睡”字学生容易将最后一横写长。多年来,发现很多学生出错,纠正了许久,但仍然有几位学生不由自主地写长。这一次默写此诗,恐怕还要反反复复地纠正。

默写《惠崇春江晚景》,肯定有多位继续把“暖”写错,有几个学生总是把“暖”字的右边写成“爱”,当然“河豚”一词中的“豚”肯定有人加点。

默写《三衢道中》,这个“衢”,那是必须强调的,笔画那么多,一不小心就写错。当然最最重要的是“阴”与“荫”,“绿阴”不是“绿荫”。

三、诗意的读悟

1.《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1)教材给出了“迟日、泥融”的解释,这是学生可以自读自知的。利用这两个解释能否理解这首诗呢?我们可以大概明白:春天里的太阳,与冬天不一样,落山的时间,一天比一天晚,这里的江山应该指的是“国家”,也就是说国家一天比一天美。春风吹来,花草的香气扑鼻。前两句,写出春天美丽的大好河山。最后两句,重点写了两个小生灵,燕子开始筑巢(这是动态描写),一对对鸳鸯睡在暖暖的沙堆里(这是静态描写)。

这种表面的意思,相信都能理解。

(2)创作背景的阅读:

那杜甫为什么要写这首诗呢?其创作背景是什么?要不要讲给学生听?网上可以查到其创作背景:

公元759年,杜甫深感当时政治黑暗,毅然辞官,一路西下,经秦州、同谷等地来到四川成都,居于浣花溪畔。并在那里建立草堂一座,在成都生活了将近四年的时间,期间与严武结交甚密,严武荐其为剑南节度使蜀中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并赐绯鱼袋。

公元762年,唐朝鼎盛时期,成都尹严武入朝,当时由于"安史之乱",杜甫一度避往梓州。第二年,叛乱得以平定,严武还镇成都。杜甫也回到成都草堂。当时,他的心情很好,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情不自禁,写下这一首即景小诗。

有了这一背景,再读《绝句》明显有了深度。

(3)赏析材料的阅读:

众所周知,我国的古诗教材过于简单,从来没有赏析,其实,学习古诗如果有了赏析,学生对诗的思考就不一样了,其实,网上可以查到好多赏析,请看:

赏析一

诗人以"迟日"领起全篇,突出了春天日光和煦、万物欣欣向荣的特点,并使诗中描写的物象有机地组合为一体,构成一幅明丽和谐的春色图。前二句的"迟日"、"江山"、"春风"、"花草"组成一幅粗线勾勒的大场景,并在句尾以"丽"、"香"突出诗人强烈的感觉;后二句则是工笔细描的特定画面,动静结合,既有燕子翩飞的动态描绘,又有鸳鸯慵睡的静态写照。飞燕的繁忙蕴含着春天的勃勃生机,鸳鸯的闲适则透出温柔的春意,一动一静,相映成趣。而这一切全沐浴在煦暖的阳光下,和谐而优美,确实给人以春光旖旎之感。

赏析二

这一首写于成都草堂的五言绝句,是极富诗情画意的佳作。该诗反映了诗人经过奔波流离之后,暂居草堂的安适心情,也是诗人对初春时节自然界欣欣向荣景象的欢悦情怀的表露。

诗一开始,就从大处着墨,描绘出在初春灿烂的日光下,浣花溪一带明丽绚烂的春景。"迟日"突出了初春的阳光,同时用一"丽"字点染"江山",表现了春日阳光普照、林木葱茏、溪水潺潺的秀美景色。

第二句诗人进一步以和煦的春风,初放的百花,如茵的芳草,浓郁的花香来展现明媚的大好春光。三、四两句转向具体的初春景物描绘,以工笔细描衔泥飞燕、静睡鸳鸯,与一、二两句粗笔勾画的景物相配合,使整个画面色彩鲜明、虚实相生、和谐统一。

全诗对仗工整,但又自然流畅,毫无雕饰之感;所描景物清丽雅致, 格调清新脱俗,是杜集中别具风格的篇章。

这一切,让学生读一读,不需要老师讲,深度不就有了吗?

(4)诗的故事感的获得

诗,都是故事,如果仅仅认为是写景,理解的就是表面,永远谈不上什么故事感。有了创作背景,有了他人的赏析,诗给予人的故事感不就有了吗?

把一首诗的故事感读到,才是诗歌深度学习的一大表征。

把以上的文字读明白了,这首诗也就有个大概的理解了。

2.《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1)借助注释,清楚“惠崇”是一位北宋名僧,能诗能画。知道这首诗是苏轼为惠崇的画作《春江晚景》题写的诗,因此这首诗是“题画诗”。这是一幅怎样的画?教材的插画是不是惠崇画的?不是的!因为教材插图有误,只要仔细观察过桃花的人,桃花开的时候,桃树叶子不可能长成那个样子,今年春季使用的三下教材还是没把桃树叶子画小点。惠崇画的桃花是怎么的。网上查了一些,不知道哪个是真哪个是假。(事实上,画作早已失传)另外,教材只注释了三个词,其实“蒌蒿”也该注释。蒌蒿:草名,有青蒿、白蒿等种。《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2)网上译文: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苇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3)苏轼这首题画诗是否有深层次的意思?

其创作背景如下:

惠崇春江晚景是元丰八年(1085)苏轼在逗留江阴期间,为惠崇所绘的鸭戏图而作的题画诗。苏轼的题画诗内容丰富,取材广泛,遍及人物、山水、鸟兽、花卉、木石及宗教故事等众多方面。这些作品鲜明地体现了苏轼雄健豪放、清新明快的艺术风格,显示了苏轼灵活自如地驾驭诗画艺术规律的高超才能。而这首《惠崇<春江晚景>》历来被看作苏轼题画诗的代表作。

网上非常棒的一篇赏析文章,值得推荐给学生读:

赏析一

画以鲜明的形象,使人有具体的视觉感受,但它只能表现一个特定的画面,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一首好诗,虽无可视的图像,却能用形象的语言,吸引读者进入一个通过诗人独特构思而形成的美的意境,以弥补某些画面所不能表现的东西。

这首题画诗既保留了画面的形象美,也发挥了诗的长处。诗人用他饶有风味、虚实相间的笔墨,将原画所描绘的春色展现得那样令人神往。在根据画面进行描写的同时,苏轼又有新的构思,从而使得画中的优美形象更富有诗的感情和引人入胜的意境。

诗人先从身边写起:初春,大地复苏,竹林已被新叶染成一片嫩绿,更引人注目的是桃树上也已绽开了三两枝早开的桃花,色彩鲜明,向人们报告春的信息。接着,诗人的视线由江边转到江中,那在岸边期待了整整一个冬季的鸭群,早已按捺不住,抢着下水嬉戏了。

诗人由江中写到江岸,更细致地观察描写初春景象:由于得到了春江水的滋润,满地的蒌蒿长出新枝了,芦芽儿吐尖了;这一切无不显示了春天的活力,惹人怜爱。诗人进而联想到,这正是河豚肥美上市的时节,引人更广阔地遐想。全诗洋溢着一股浓厚而清新的生活气息。这是一首题画诗,惠崇的《春江晚景图》没有流传下来,不过从苏轼的诗中,我们可以想个大概:一片竹林,三两枝桃花,一条江,几只鸭子,河岸上满是蒌蒿,芦芽刚刚破土,天上还有两两归鸿。河豚是看不到的,是馋嘴的苏轼在想:河豚该上来了,用蒌蒿和芦芽一炖,比东坡肉鲜多了。

惠崇为宋初"九诗僧"之一,跟苏轼不是一个时代的人。苏轼是只见其画,未见其人。此僧诗画俱佳,尤其擅长画水乡,再放上几只飞禽走兽,人称"惠崇小景"。

王安石很推崇他的画,在《纯甫出僧惠崇画要予作诗》中赞到:"画史纷纷何足数,惠崇晚年吾最许。"

明清两朝眼里只有唐诗,从不把宋诗放在眼里。康熙年间大学者、大诗人毛希龄就批评苏轼这首诗说:"春江水暖,定该鸭知,鹅不知耶?"

这老头真有点瞎抬杠。春江水暖,鹅当然也知。宋人还有"春到人间草木知"的诗呢。这是题画诗,可能画上根本没有鹅啊。

不过毛希龄也不是就跟苏轼过不去,他谁也看不上眼。他读朱子,身边都得摆个稻草人朱熹,看到他哪地方解的不对了,就要连打带骂,非得让这稻草人朱熹认错才行。对苏轼,已经够客气了。

著名国画史学家郭若虚说他"工画鹅、雁、鹭鸶,尤工小景,善为寒江远渚。萧洒虚旷之景,人所难到也"(《图画见闻志》卷四)。由此可见,惠崇的画享誉一时,而《春江晚景》(钱钟书《宋诗选注》作"晚景")应是他擅长的得意之作。惠崇原画已经失传,但从诗人传神的描写中,我们可以想到画面图景。北宋诗人晁补之说:"诗传画外意,贵有画中态。"(《和苏翰林题李甲画雁》)苏轼的这首诗妙在既能写出"画中态",又能传出"画外意",使诗情、画意完美地结合起来。

这样的赏析,我等一线老师是讲不出来的。学者们都已经讲了很多,特别有深度了,为什么不能拿来让孩子读一读呢?让学生读一读,他们肯定知道的比不读的多,这也许就是我理解的诗歌的深度学习。

当然,这么一读,这首诗的故事感,就出来了。

3.《三衢道中》: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1)课文有四个注释,讲了浙江“衢州”里的“三衢山”。“小溪泛尽”是乘小船到小溪的尽头。教材没有专门讲“泛”,老师要强调“泛”就是“乘船”的意思。另外两个要求学生记牢一点,考试会出题的。一是“却”是“再,又”的意思,二是“阴”是树荫的意思。

另外给学生简单介绍一下曾几,曾几是陆游的老师。

(2)网上注释:

梅子黄透了的时候,天天都是晴和的好天气。乘小舟沿着小溪而行,走到了小溪的尽头,再改走山路继续前行。

山路上苍翠的树,与来的时候一样浓密。深林丛中传来几声黄鹂的欢鸣声,比来时更增添了些幽趣。

(3)网上赏析:

诗写初夏时宁静的景色和诗人山行时轻松愉快的心情。此诗首句写出行时间,次句写出行路线,第三句写绿阴那美好的景象仍然不减登山时的浓郁,第四句写黄莺声,路边绿林中又增添了几声悦耳的黄莺的鸣叫声,为三衢山的道中增添了无穷的生机和意趣。全诗明快自然,极富有生活韵味。

第一句句点明此行的时间,“梅子黄时”正是江南梅雨时节(黄梅天),难得有这样“日日晴”的好天气,因此诗人的心情自然也为之一爽,游兴愈浓。诗人乘轻舟泛溪而行,溪尽而兴不尽,于是舍舟登岸,山路步行。一个“却”字,道出了他高涨的游兴。

三四句紧承“山行”,写绿树荫浓,爽静宜人,更有黄鹂啼鸣,幽韵悦耳,渲染出诗人舒畅愉悦的情怀。“来时路”将此行悄然过渡到归程,“添得”二字则暗示出行归而兴致犹浓,故能注意到归途有黄鹂助兴,由此可见出此作构思之机巧、剪裁之精当。

作者将一次平平常常的行程,写得错落有致,平中见奇,不仅写出了初夏的宜人风光,而且诗人的愉悦情状也栩栩如生,让人领略到平的意趣。

诗还有个特点,就是通过对比融入感情。诗将往年阴雨连绵的黄梅天与眼下的晴朗对比;将来时的绿树及山林的幽静与眼前的绿树与黄莺叫声对比,于是产生了起伏,引出了新意。全诗又全用景语,浑然天成,描绘了浙西山区初夏的秀丽景色;虽然没有铺写自己的感情,却在景物的描绘中锲入了自己愉快欢悦的心情。曾几虽然是江西诗派的一员,但这首绝句写得清新流畅,没有江西诗派生吞活剥、拗折诘屈的弊病。他的学生陆游就专学这种,蔚成大家。

四、怎么教三首古诗?

古诗的学习,方法不复杂,读读背背默默思思。如果能加一些赏析的阅读,理解其创作,尝试着写写小诗,那是最好不过的了。古诗写不来,写写春天看到的生灵,用三五句写写,有可能超过所有的没有写作参与的传统诗歌教学。

《燕子》的教与学

这是一篇老课文,由于选入课文都被改动了,所以所学的《燕子》有很多种。现在,全国三年级学生就学这一种改过的《燕子》了。

这篇被改过的《燕子》有五个自然段,前三个自然段是需要背诵的。为什么要背诵呢?为什么只背这三个自然段呢?教材没有说清楚。既然要求背诵了,就得一字不漏一字不错的背诵,还要一字不错的默写下来,因为全国各地的小学语文试卷都有“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燕子”是生灵。虽然杜甫的《绝句》中也有燕子,但那太简单了。郑振铎的燕子才是具体的更清楚的“燕子”。

“燕”是多音字,一读yān,有三种含义:一是周朝国名,在今河北北部和辽宁南部;二是指河北北部;三是指姓。二读yàn,有两种含义:一是鸟类的一科,翅膀尖而长,尾巴分开象剪刀。捕食昆虫,对农作物有益。春天飞到北方,秋天飞到南方,是候鸟。常见的家燕就是燕科的鸟。二是古汉语中同“宴”。

“燕”象形字。这个字创作的特别有意思。燕子的故乡在北方,北方玄,因此,古时把它叫做玄鸟。汉字的“燕”是特指家燕。每年繁殖2窝,大多在5月至6月初和6月中旬至7月初。每窝产卵4~6枚。第二窝少些,为2~5枚。卵乳白色。雌雄共同孵卵。14~15天幼鸟出壳,亲鸟共同饲喂。雏鸟约20天出飞,再喂5~6天,就可自己取食。上面的“廿”表示真正的燕子必须会飞,小燕子什么时候会飞?约20天就飞了。上面“廿”表示小燕子出壳约20天就成了飞燕。燕子是人类的益鸟,主要以蚊、蝇等昆虫为主食,1个季度就能吃掉25万只害虫,燕子的“呢喃”叫声特别美,这个字的中间有个“口”,突出了燕子又一个特征。相传燕子于春天社日北来,秋天社日南归,故很多诗人都把它当做春天的象征加以美化和歌颂。“燕”中有“北”,被“口”分在两边,表示燕子不是一直居住在北方。下面四点,就是火字底,“秋”有“火”,一“北”一“火”,表示秋天的时间燕子要南飞,春天再飞回来。当然也有人说,那四点就是燕子的尾巴。后来,有人根据燕子双飞的特点,认为下面的“四点”代表花中四君子。不管怎么说,“燕”字创造的特别有味道。如此一讲,学生就不易写错,就不会把上面的“廿”少写一横。

这篇课文,还有两个多音字,一个是“散”,一个是“杆”。如何读准?请同学们通过查字典来理解吧。

这一课还有12个生字要会写,最难写的一个字是“聚”,要重点教。其它的字,不会有多大问题。

第一自然段,“凑成”是一个精准的词汇,有味道。原来可爱活泼的小燕子是“一身乌黑的羽毛+一对轻快有力的翅膀+剪刀似的尾巴”凑成的。人家明明天生是这样的,但作者偏偏不这么说,硬说成“凑”,凑的可爱,凑的活泼,凑的独特,凑的特别有创造性。

第二自然段,只有两句话,是长长的两句话。第一句,写春天来了,“形成”一词用得如“凑”一样。春天,每年都来,但作者没有这么写,他说轻风、细雨、柔柳、各色的花、青草、绿叶是来赶集的。这些精灵来赶集,怎么可能会少了燕子呢?燕子的加入,春天的世界变了,“平添”用的好!

第三自然段,写斜飞于稻田与高柳间的燕子,速度很快,“叽”的一声,已从稻田飞到那边的高柳下。选作课文时改动了,为什么“叽”字不加双引号呢?因为这一段“叽”字好重要啊。突然觉得,作者写的燕子时间有跨度,第二自然段写的是春燕,这一段可能不是春燕了,因为稻田的出现,让我想到了夏天或者初秋。也许我的想法不对,郑振铎有家乡是福建,出生在浙江温州,也许那里的春天里有着稻田。

第四自然段,写横掠湖面的燕子,顽皮的燕子,用翼尖或剪尾沾水面玩。“那小圆晕便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是这几只燕子的作品。

第五自然段,写了几对飞倦的燕子。几对燕子,几支木杆,几痕细线连着杆与杆,创作了一幅图画一幅作品,这幅作品就是“春天的歌”。

五个自然段这么一读一思,其实要是让学生背诵,后面两段也应该背一背,因为这样才完整,只背诵前三段,好好的文章因为背诵“破”了。不妥不妥!

这篇文章,作者写出的燕子是可爱的、活泼的、伶俐的、有趣的燕子……这样的燕子,作者是怎么写出来的?是观察吗?这样的燕子,很多人见过,为什么写不出来呢?为什么?

这篇文章,每一段,也可是说每一句都是美的,这些美放在一起构成了怎样的美?

现在网络发达,读这篇五段文字的《燕子》,最好能读一读作家写得原文,因为原文写的情感更加聚焦,更加有味道。

《荷花》这样学

  教育家、作家叶圣陶先生的《荷花》是传统名篇。这一课,怎么学?

1.字词问题

这一课有一个多音字要重视,就是“挨”。

在查字典中明白,在阅读中训练,在运用中清楚。

挨[āi](1) 依次,顺次 :~门逐户。(2) 靠近 :~近。肩~着肩。

挨[ái](1) 遭受 :~打。~骂。(2) 拖延 :~时间。~延。

这一课要会写11个生字:“瓣”要与“辫、辩、辨”分清楚,对部分学生来说有难度。“莲蓬”的“蓬”一词是重点,不少同学会错,错在“蓬”写成“篷”。“姿势”一词中的“姿”与“资”有学生搞不清楚。“饱胀”“仿佛”常常考到。“舞蹈”的“蹈”的笔顺要讲清楚。

另外,这一课还有18个词语要求掌握:荷花、清香、赶紧、圆盘、花瓣、莲蓬、花骨朵儿、破裂、姿势、眼前、画家、本领、了不起、仿佛、随风、飘动、舞蹈、停止。【注:“停止”中的“停”有个别学生多加一个小竖而错】

2.朗读与背诵问题

这一课要求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过去,我们研究过什么是正确朗读课文,什么有流利地朗读课文,什么是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需要真正的理解课文,课文理解透了,才会有真感情,理解不透,情就会变,就会变得很假。有感情朗读课文,要求是很高的。

不过,教材要求老师教好“花瓣儿、花骨朵儿、莲蓬、衣裳”四个词的读。

这篇课文让学生背诵2-4自然段。我一直对编写者规定的背诵有些不解,因为在教学参考书中都找不到,为什么让学生背诵这三段,另外两段为何不要求背诵?背诵这些东西到底有多少价值?这篇文章总共五段,头尾段也就是简单的三句话。不如全文通背。

3.第一人称的认识

这篇文章是以第一人称来写的。第一人称写作有什么好处?让人一下子感觉到这是真的,是作家真的看到的,做的,听的,闻的,想的。不过文中的“我”,一定要加上双引号来理解,不要把文中的“我”当成作家本人。这是一种创作,是一种写作技巧。

4.阅读理解

第一自然段:时间、人物、地点……在短短的两句话里,交待的清清楚楚,绝对不拖泥带水。叶老的文章开头,好多如此,值得学习。不过,这一段“玩、闻、跑”这些动词是要好好读的。当然,这一段折射出来的写作风格也是要读明白的。

“我”是怎么去公园的?去公园的路上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闻到的清香,为什么不多写几句?赶紧往荷花池边跑去,为什么不再写仔细点?

我觉得这些问题需要思考。一一思考之后,才能明白一种写作风格——简洁!

第二自然段:写了荷花、荷叶,写了多种形态的荷花:展开两三片花瓣的,全展开露出小莲蓬的,是花骨儿的。这一段,哪些是“我”看到的,哪些是“想”到的?理一理,就知道了看与想的不同。理一理,就知道了作者为什么要使用修辞来表达。当然,可以进一步思考,这段文字,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是作家独有的认识,也可以说是作家的智慧?

第三自然段:姿势不同的荷花,朵朵都美,一池荷花成了一幅活的画。这一段,是需要学生默读之后体会的。这幅活的画是谁画的?这位画家的本领真了不起,这个画家是什么样子的?我们见到的画,如果用“活”来形象,说明什么?而这池荷花本来就是活的,作家为什么要使用假设的方式来写呢?

第四自然段:本文最长的一段,其实这篇文章写得最值得思考的一段。过去,很多老师在这一段用力不少。统编教材对这一段只是连带性的朗读、默读、背诵上要求,看后面的三个题与小练笔,好像再也没有什么特别之要求了。像小练笔,编者关注的是第二自然段的仿写练习。事实上,这一仿写意义不大,此文最独特的写作不在第二自然段,而在第四自然段。为什么这么说?叶老这篇文章的高明之处,就是通过这一段告诉我们一个写作智慧,那就是写什么就让自己变成什么。如果大家读过土耳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奥尔罕·帕慕克的作品《我的名字叫红》,就知道了这一写作智慧的价值。如果大家读过美国中学生必读书《神奇校车》系列书,同样可以明白,写什么把自己变成什么的价值。而这一单元要求学生写自己喜欢的植物,如果文章中没有出现这样的写作,说明《荷花》所教根本不到位。学习这一段,得这一写作智慧,远远超过课后的那个小练笔。所以,我教此课,这个小练笔不写,我要让学生明白“写什么,要把自己变成什么”。过去有老师在最后的省略号上做文章,让学生继续想继续写。我也不做这个训练,因为得上面的写作智慧,远远超过这一训练。

第五自然段:特别有味道,是“我”从神奇的思考中走出来了。作者看完荷花肯定要回家的,为什么回家的事不写了?

5.思考

(1)从古到今,我国无数的作家写过荷花,你知道为什么吗?

(2)作者写的是荷花,为什么文中要出现蜻蜓、小鱼这些生灵呢?

《昆虫备忘录》这样学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我曾经听一位老师上了此课,是按照教材前面的导语上的。重点在默读课文,让学生说最感兴趣的内容。然后课堂指导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表格、配有文字说明的图片,做一份自己的昆虫备忘录。

一边听一边想,这么好的文章,这么新鲜感十足的文章,怎么上成这个样子,这种知识化的语文学习,把这么好的文章基本上摧毁。

一边听我还想,汪曾祺是不是写昆虫的高手,这篇文章选了4个,是不是还有很多很多?老师没有告诉学生。

我对汪曾祺是非常陌生的,我听这位老师的课,就此课讲此课,我也感觉到这位老师对汪曾祺也是同样的陌生,但这位老师特别会装,装的好像非常懂汪曾祺。我知道,我也要教这篇课文的,在我教之前,无论如何得读读汪曾祺,我不能在学生面前装。于是在京东网上买汪曾祺的书。查到了《汪曾祺全集》(2019年1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定价1280元,精装本!打折价近900元!买!因为一篇课文买一本、买一套书、数本书,是这几年常干的事。而这种阅读的确丰富了我。拿到了书,一大盒,非常精致。里面还送了一幅画,一个印着汪曾祺文集字样的包,我背着这个包买过菜、上过班呢!

我已经把12本书,断断续续地读完了。我很少这么读一个人的作品,越读越觉得汪曾祺的作品特别有意思,很多散文、小说、回忆录,值得一读。他师从沈从文,他写过多篇沈从文的文章,让我对沈从文有了更多的理解。汪先生说,沈从文不会上课,因为他只读过小学,根本不知道怎么上课,他说话声音小,都是方言,但他的写作讲得好,他教写作很有一套,都是让学生先写,然后根据每个人的作品谈如何写作,还要给其找到相关的名人之作让学生看,最最重要的将此题目自己写下的作品给学生。另外,他的评语都是读后感。最最重要的是,沈从文常常给学生创作。这一点,我们多少老师做到了?想想自己的这些年的语文教学,我为学生作品写过多少读后感,为所教学生创作过多少作品?少之又少!这真的需要检讨。

《昆虫备忘录》在《汪曾祺全集》第6卷中,这一卷是散文,也就是说《昆虫备忘录》这篇课文是散文,是1993年2月2日汪先生写的散文。如果从文体意识来讲,这篇课文应该教出散文味。

什么是备忘录?我看到这个词,思来想去,不知道怎么讲“备忘”,查了有关资料才明白,现在准备好、记录好,以后忘记了,拿出来再看,就知道了。“备忘录”不是中国人的发明,这个词汇是外来词。它源自于拉丁语:memorandum est,由动词 memoro (原义是“提及、回忆、相关的”),所形成的动名词,意为:“这是应该被记住的”。这个词,在词典中的解释是:

1.非正式的外交信件;特指政府部门或外交部致大使馆或公使馆的书面声明,尤其用于例行传达或询问,无需签署。

2.备忘或保留准备将来用的非正式的记事录;帮助或唤起记忆的记录;日记本里的记事录。

要不要详细地给学生讲“备忘录”?整个小学,这是唯一一次备忘录的课文,我个人觉得应该讲,应该好好讲。因为这个词很重要,因为不少学生的未来离不开备忘录。我小学至师范毕业,没有学过备忘录课文,老师也没有教过。因为智能手机的出现,里面备忘录,我才用起来的。这个备忘录很好用。走路时,坐高铁时,坐飞机(飞机不需要关机了,变成飞行模式就行),只要看到某件特别的事,有了某种灵感,我会立即记在备忘录中。多少次的备忘录变成了长文章,发表。几本书的目录及主要写什么,也都这样完成的。课堂上,我也会给学生展示我手机的备忘录写了什么。

现在的学生不允许带手机进班,这篇课文学完,让孩子准备个小本子,学记备忘录(其实学生记家庭作业的本子,也是)。

汪先生的《昆虫备忘录》的原文写了几种昆虫?写的是七个,分别是复眼、蚂蚱、花大姐、独角牛、磕头虫、蝇虎、狗蝇。把12本全集翻看完,汪先生一生也就写了这一篇昆虫备忘录。教材编写者选择了其中的四种,还打乱了顺序,并将《独角牛》改成了《独角仙》。我对照读了,发现改动多处。《独角牛》被改成《独角仙》,原来的味道丢掉了很多。

把原文放在这里,大家读读看:

复眼

我从小学三年级(《自然》教科书上知道蜻蜓是复眼,就一直捉摸复眼是怎么回事。“复眼”,想必是好多小眼睛合成一个大眼睛。那它怎么看呢?是每个小眼睛都看到一个小形象,合成一个大形象?还是每个小眼睛看到形象的一部分,合成一个完全形象?捉摸不出来。

凡是复眼的昆虫,视觉都很灵敏。麻苍蝇也是复眼,你走近蜻蜓和麻苍蝇,还有一段距离,它就发现了,蹭——,飞了。

我曾经想过:如果人长了一对复眼?

还是不要!那成什么样子!

蚂蚱

河北人把尖头绿蚂蚱叫“挂大扁儿”。西河大鼓里唱道:“挂大扁儿甩子在那荞麦叶儿上”,这句唱词有很浓的季节感。为什么叫“挂大扁儿"呢?我怪喜欢“挂大扁儿”这个名字。

我们那里只是简单地叫它蚂蚱。一说蚂蚱,就知道是指尖头绿蚂蚱。蚂蚱头尖,徐文长曾觉得它的头可以蘸了墨写字画画,可谓异想天开。

尖头蚂蚱是国画家很喜欢画的。画草虫的很少没有画过蚂蚱。齐白石、王雪涛都画过。我小时也画过不少张,只为它的形态很好掌握很好画,——画纺织娘,画蝈蝈,就比较费事。我大了以后,就没有画过蚂蚱。前年给一个年轻的牙科医生画了一套册页,有一开里画了一只蚂蚱。

蚂蚱飞起来会格格作响,不知道它是怎么弄出这种声音的。蚂蚱有鞘翅,鞘翅里有膜翅。膜翅是淡淡的桃红色,很好看。

我们那里还有一种“土蚂蚱”,身体粗短,方头,色如泥土,翅上有黑斑。这种蚂蚱,提住它,它就吐出一泡褐色的口水,很讨厌。

天津人所说的“蚂蚱”实是蝗虫。天津的“烙饼卷蚂蚱”,卷的是焙干了的蝗虫肚子。河北省人嘲笑农民谈吐不文雅,说是“蚂蚱打喷嚏——满嘴的庄稼气”,说的也是蝗虫。蚂蚱还会打喷嚏?这真是“糟改”庄稼人!

小蝗虫名蝻。有一年,我的家乡闹蝗虫,在这以前,大街上一街蝗蝻乱蹦,看着真是不祥。

花大姐

瓢虫款款地落下来了,摺好它们黑绸衬裙——一膜翅,顺顺溜溜;收拢硬翅,严丝合缝。瓢虫是做得最精致的昆虫。

“做”的?谁做的?

上帝。

上帝?

上帝做了一些小玩意儿,给他的小外孙女儿玩。

上帝的外孙女儿?

哦,上帝说:“给你!好看吗?”

“好看!”

上帝的外孙女儿?

对!

瓢虫是昆虫里面最漂亮的。

北京人叫瓢虫为“花大姐”,好名字!

瓢虫,朱红的,瓷漆似的硬翅,上有黑色的小圆点。圆点是有定数的,不能瞎点。黑点,叫做“星”。有七星瓢虫、十四星瓢虫……星点不同,瓢虫就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吃蚜虫的,是益虫;一类是吃马铃薯的嫩叶的,是害虫。我说吃马铃薯嫩叶的瓢虫,你们就不能改改口味,也吃蚜虫吗?

独角牛

吃晚饭的时候,呜——扑!飞来一只独角牛,摔在灯下。它摔得很重,摔晕了。轻轻一捏,就捏住了。

独角牛是硬甲壳虫,在甲虫里可能是最大的,从头到脚,约有二寸。甲壳铁黑色,很硬。头部尖端有一只犀牛一样的角。这家伙,是昆虫里的霸王。

独角牛的力气很大。北京隆福寺过去有独角牛卖,给它套上一辆泥制的小车,它就拉着走。

北京管这个大力士好像也叫做独角牛。学名叫什么,不知道。

磕头虫

我抓到一只磕头虫。北京也有磕头虫?我觉得很惊奇。我拿给我的孩子看,以为他们不认识。

“磕头虫。我们小时候玩过。”

哦。

磕头虫的脖子不知道怎么有那么大的劲,把它的肩背按在桌面上,它就吧答吧答地不停地磕头。把它仰面朝天放着,它运一会气,脖子一挺,就反弹得老高,空中转体,正面落地。

蝇虎

蝇虎,我们那里叫做苍蝇子,形状略似蜘蛛而长,短脚,灰黑色,有细毛、趴在砖墙上,不注意是看不出来的。蝇虎的动作很快,苍蝇落在它面前,还没有站稳,已经被它捕获,来不及嘤地叫上一声,就进了蝇虎子的口了。蝇虎的食量惊人,一只苍蝇,眨眼之间就吃得只剩一张空皮了。

苍蝇是很讨厌的东西,因此人对蝇虎有好感,不伤害它。

捉一只大金苍蝇喂蝇虎子,看着它吃下去,是很解气的。蝇虎子对送到它面前的苍蝇从来不拒绝。这蝇虎子不怕人。

狗蝇

世界上最讨厌的东西是狗蝇。狗蝇钻在狗毛里叮狗,叮得狗又疼又痒,烦躁不堪,发疯似的乱蹦,乱转,乱骂人,——叫。

一九九三年二月二日

(本文原载《花集》,成都出版社,1993年9月;又载《大家》1994年第一期。其中《花大姐》又载《幸福》1996年第十二期。)

与课文对比着读,一定会发现原文更有意思,更有趣。如果有兴趣,读读汪曾祺的散文,特别他写的一些动物,真的可有味道了。

学这篇课文,知道汪曾祺,知道他写了很多书,然后接着读一些,这是真正的课文学习。如果不读,那就按照要求试着写写备忘录,写什么备忘录,你们自己说了算。

如果这篇文章给予我们什么写作智慧?我觉得就是可长可短地记下一些事,有趣的事,好玩的事。

习作一“我的植物朋友”这样写

三下习作一的主题是“我的植物朋友”,这是主题名称,不是作文题目,请同学们千万不要用“我的植物朋友”做本次作文的题目。这一单元所学的古诗、课文涉及的植物有不少,比如花草、竹、桃花、蒌蒿、芦芽、梅子、绿树荫、柔柳、荷花、江花等,但课文的作者没有一人以“我的植物朋友”为题写诗、写文的。

接下来继续读教材:

第一段文字是:春天到了,到处都生机勃勃。让我们选择一种植物,走近它,了解它,和它交朋友。

这一段文字告诉我们什么?我们很多人的朋友肯定一位——植物,今天的春天,你们要与一种植物交朋友。也就是说,这次习作写的是新朋友,不是老朋友。

什么是朋友?词典是这样解释的:虽无亲属、师生等关系但彼此熟识、了解并能相互关心、帮助的人。

1.植物虽不是人,但与其处朋友,你必须把其当成人,不把其当成人,你就很难成为朋友。

2.朋友,一定要知其姓名。如果你连这个植物朋友的名字都不知道,这永远称不上朋友。当然名字不能叫错。可不可以给你的这个植物朋友起个特别的名字?当然可以,起个特殊的名字也是了不起的创造。

3.朋友,一定要知其长什么样。你的这个植物朋友长什么样,你一定要能说出来,要说出这个朋友在长像上的特点,就是特别之处。如果说不出来,写不出来,当然算不上朋友。

4.朋友与朋友之间肯定有对话。面对植物朋友,你也不会整天默默无语,你对它说什么,相信它能理解。日本人做过一个实验,就是对“水”说好话,结晶体就相当美;对“水”说不好的话,结晶体就相当丑陋。如果你整天夸赞这个植物朋友,这个朋友肯定会相当好看,如果你整天骂这个植物,它肯定会让你不舒服。你敢做这个实验吗?建议你每天多跟植物朋友说好话,把这些好话记在文章中,此文才是最有创造性的。

5.学了《荷花》,知道了要想写好荷花就要变成荷花。你写的植物朋友,要想写好,你最好变成这个植物,你变一变,看看有什么奇迹发生?写下来,这样的文章才是高水平的。

6.朋友之间,肯定会有矛盾、重新合好等事,总之与朋友在一起是快乐的。你的这篇文章一定要写得有趣,让人感受到你们之间的快乐哟!

我提了这六点,相信大家可以做起来。当然,这与教材的要求不一样,因为教材还需要大家做一件事,那就是为植物朋友做个记录卡。

这个卡其实是非连续性文本写作,非常必要。分录六大块:一是名称,二是样子,三是颜色,四是气味,五是其他,六是图片。你选择好了哪个植物,试一试这样的小练习,这个不难。你也可以自己确定几个方面,不一定都按照教材的这六点来。

如果你相信我上面所说的,就做起来,写起来,相信你能写好这篇文章。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99,711评论 5 468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3,932评论 2 376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46,770评论 0 330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3,799评论 1 271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2,697评论 5 359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069评论 1 276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7,535评论 3 390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200评论 0 254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0,353评论 1 294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290评论 2 31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331评论 1 329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020评论 3 315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8,610评论 3 303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694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927评论 1 255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2,330评论 2 346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1,904评论 2 341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