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已深,我关上了电脑。回想刚才直播课上心理学老师讲的内容,今晚的收获真的好大呀,我找到了一本实用“社交宝典”──从零开始到人际沟通高手诞生记。
与陌生人第一次见面沟通,双方的社交距离多远才合适?为什么说留给他人的第一印象那么重要?沟通之前和沟通之中哪些事情不能做?如何开场?有哪些沟通交流的形式?如何控制交谈的内容和方向?如何让他人有勇气讲述自己生活中的事情?有必要时如何礼貌又不令人反感地中断谈话进程?为什么保持“非评判性的态度”那么重要?如何自然转换话题?如何引申出新话题?提问过多会带来怎样的消极作用?不正确的提问方式有哪些,可能造成怎样的后果,应该如何正确提问?为什么说倾听本身就是在助人?怎样约定下次见面时间?想结束谈话,如何组织结束语?……
除此之外,下面这些对问题的分析也非常重要,比如:
“为什么”会显得太生硬,暗示了对方的行为情绪存在错误,改换成“怎样”、“什么”后,指责对方便转变成为引导对方进行自我探索了,比如:“你为什么和人打架?”,“你和某人一起做什么啦?”;
必须严加杜绝的反问式责备性提问,比如“现在这样,当初你干什么去了”,言辞中渗透出威胁,会立即引起对方的心理防卫,心门关闭,谈话终止;
避免提出多重选择性问题,没有了A或B项选择的开放性问题可以听到对方更多的心声;
对同一事件从不同角度的连珠炮式的提问也是要避免的,会令对方无所适从:A如何看待这个问题,B如何看待这个问题,C又是如何看待的;
离开具体问题的提问,比如“一个人如何发现真理”、“教师水平和学校纪律是什么情况”等,这类问题将导致谈话内容的空洞和抽象,对人毫无意义,比较容易失去再次见面的可能性;
自我解释性的问题,表达的是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和理解,这种情况容易发生在与对方观点观念不一致的时候,此时谈话的主体从对方身上转移到了自己身上,让人有种不被重视的感觉,会失去接下去谈话的兴趣,影响沟通质量。
翻开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三级用书,目录里还出现了尊重、热情、真诚、共情和积极关注等词语,二级用书则是更加细致的给出了应对不同问题的方法。
这本“社交宝典”的内容不仅体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仁义礼智信”,同时也是一本操作性很强的实战型指导用书。
尽管只是刚刚开始心理咨询技能部分的学习,老师还是建议我们把自己当做一名来访者,通过填写一些表格尝试去认识一个真实的自己。
有同学在互动区留言:“害怕,不敢,万一发现自己真的有问题怎么办?”,其实这是我们每个同学都担心的问题。
老师的回答一下解开了大家的心结:“没有人敢说自己一点心理问题没有,知道并且承认自己有问题就说明没问题。”
敢于剖析、认清自己是为了能够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借助这本“社交宝典”更可以帮助我们达成助人助己的人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