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从便签说起
我做了半个月的早起便签了。
15张便签都不一样,有些好有些丑。所幸是带起了一些人一起做,帮主说你成立一个便签帮吧,写个方案分享下你的心得。
在整理方案时我突然问我自己:我算是学会了做便签这个技能了吗?
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每天对着纸张我依然无从下手,做了15天,我不知道自己有没有进步,每天设计起来都跟小白一样,前面的积累好像全无用处。如果我要给大家分享我是怎么做的,大概只能分享一些选个彩色卡纸,前一天选好句子,配图根据关键字搜简笔画,设计参考手帐app,最后p一下图···这种表层技术的东西。
关于便签的设计,有没有一些简单的方法,基本的原则,评判的标准?我没有答案。而如果没有这些东西,做下来就会像我现在这样,每天不重复地天马行空瞎折腾,可没有灵感时完全无法下手,每天都像第一次做一样。没有任何反馈。如此下去,再做15天,结果也是一样的,不是每天都能找到乐趣,最后只能靠毅力死磕。最后也不敢说自己学会了这门技能。
于是我在想:当新接触一门技能,怎样才算是学会了呢?在过往的经验里,我又是否学会了什么技能?
02 关于面试的联想
我想起上一份工作,是培训教师类面试的。记得曾经有人问我:你们的课收费那么高,它的价值在哪?当时我答不上来,我就是每天坐在教室里听她们各种练习,点评一下,脑力消耗有点高。我也不知道我的价值在哪,反正她们练了几天就自信满满考试就过了。
如今看了一些书听了很多分享后,我终于知道那短短几天的培训价值在哪了:提供正确的方法,刻意练习,及时有效反馈,最后习得一门教学设计技能。很多人进来,不知道教案长什么样,不知道什么是说课,什么是结构化,拿着教材,完全无法下手写成一份教案。而我们会在第一天系统地介绍方法,之后几天刻意练习,每次练完进行点评反馈,如此下来,最后就能轻松设计并表达了。
还有人问可不可以押题,万一考试的篇目没见过怎么办?这便是方法的意义所在:系统的方法会把你可能遇到的情境进行分类,再教你每一类情境的应对方法,当你应用这门技能时,先判断下这个问题属于哪种情境,再进行匹配适宜的方法去应对即可。
所以我想,真正对一门技能“入门”,最起码应该是不再无从下手,也知道如何判断优劣,更知道自己目前处在怎样的位置上,想要怎样的效果,需要如何去努力。就像武侠小说里每种功夫都有修炼秘籍,也都有门派师父指导,按照心法一级一级往上修炼,最后成为高手。一切没有规则的创造,要么是自嗨,要么练到极致开宗立派。
而解锁一门技能的正确打开方式,应该是:找一个专业的老师(一定要专业)——按照老师教的方法进行刻意练习(不断突破舒适区的练习)——获得及时的专业反馈——再刻意练习。按照这个循环下去,就能学好大部分技能了。
03 方法对了就一定能做好了吗?
从学习方式上说,似乎很能解释我的便签设计遇到的困惑,甚至我的写作,朗读,心理等等,都可以很好的说明如果不通过正确的方法来刻意练习是很难有所提升的。
然而方法对了就一定能跟着做下去并成功吗?
我从去年11月开始学绘画,跟的是很专业的猫儿,从手绘帮一直到训练营。坚持了几个月,有时一个杯子画个一天,还找了小老师额外指导。但实际上,从我歪歪扭扭的便签笔触上,不难发现我并不能算是学会了绘画这门技能。
不知道大家会不会也有类似的状态:报了很牛的老师的课,用老师的方法练习,也坚持了很久,但一段时间后,收获好像并不是很大。
这就是为什么每次学一门技能之前,老师都会问:你的目标是什么?你为什么要学这个技能?你想学到怎样的状态?
关于绘画,每次问起这个问题我都一脸茫然:我就是感兴趣啊,就想画个小柴人好玩啊!被问起你的喜欢的画家是谁,喜欢什么风格的画,我还是一脸茫然:啊,我才刚开始学画,绘画领域有哪些流派哪些大咖我也不是很熟啊。便签也是,头脑一热,想挑战一下自己,就蒙头蒙脑去做了。。那时候的目标指向只是时间:坚持一个月,至于制作的结果,好的是惊喜,不好的就是交差了。。
所以,如果目的不明确,现状认知不清晰,即使老师再好,练习再勤奋,也不一定能真正掌握一门技能。
尤其是知识泛滥的当下,一边做着本职工作,一边挤时间学各项技能,焦头烂额时不免焦虑:时间怎么分配才是合理的?该学什么技能才好,怎样才算学好了一门技能?
其实啊,真正学好一门技能,是想清楚了为什么要学,又有了正确的方法来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