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三四天了。事实上也提前三四天就来到了学校,觉得自己该整理整理心情,去投入一个新的学期。
这个假期,身边人都在朋友圈po上自己的动态,旅游、实习、上课、培训...的时候,我没有一天不在告诉自己,不要让别人影响你的情绪和步调,因为我之所以留白,就是想要尽快并努力地感知自己。
没有看错,我真的在努力,并且是还未有成果的努力。
一。
还记得上学期和一位老师传过几次邮件,她给我的最后一封回应,是推荐我看看张德芬老师的书。这也成为我暑假看完的第一本书。
我由衷地信任她,也由衷地明白,没有人能告诉你什么是真理,你需要自己去体会,而你认为对的,就是你自己的真理。
“如果月亮代表我们真正的自己,而且它是无法用言语具体描述清楚的东西,那么我们所有用言语去描述它的尝试,就是这根指向月亮的手指,而不是真正的月亮。”
这句话如果放在哲学里头,多数人看过便不想再揣摩,并且觉得这样的思考与自己毫无关联,不过是哲学家一贯的风格和叙述。
况且现实中存在的问题这么多,这么繁杂,我们哪还有精力去思考这样不痛不痒的问题。
但当我坐在图书馆里,周围都很安静祥和的时候,我确实在很认真的思考这样的问题。
那些不管是别人还是自己给自己下的定义与试图描述,原来都不是真的。
我们有所感知,感知在做的事情,感知周遭在运动的事物,可是就是难以感知那个完全真实的自己。
因为我们在追求外在包装,追求能力追求身份的路上越走越远。
二。
那么那些别人看到的,自己认为的又是什么呢。
书中很明确地告诉我,他们都是,身份认同。
“我们人类所有受苦的根源就是来自于不清楚自己是谁,而盲目地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们的东西。”
因为不清楚,所以我们给自己一个又一个的标签,去向外界证明,我们是谁。
像这样的论述很轻易地就让人陷在里面,自我怀疑,尤其是已经为自己追求了无数个标签的人。
而我想这句话的重点也不是追求和攀附,是盲目。
倘若这样的思考真的能让人深入内在,去关注并感知到心底里,潜意识里最初始的声音,那么这些并不妨碍你去追求外在的身份认同,反而能够更好的做出抉择。
曾经看过邱晨的一个演讲,题目是「打破边界」。
她说:“所有的身份都是一种自我绑架,唯有失去,是通往自由之路。”
我们不是常常说,要听从内心的声音吗,可很多人,之所以这么难下定决心,就是因为他们听不到。
「局部气候」是我很喜欢的一个自媒体,他们曾经引用过这样一句话。
“人们往往容易相信笼统的、一般性的描述特别适合自己,哪怕并不是真的自己。”
这不是一句简单的概述,这是一个理论。
我们常常会有很强烈的代入感,会因为偶然的一句描述契合当下的状态,便误以为那就是自己。
于是我们就努力地活成描述中的“自己”,久而久之,才有了人们常说的“没有活成自己想要的自己。”
因为跟着指向月亮的手指前进的人生和你想象的人生大相径庭,而你始终不知道月亮下一刻会在哪里。
三。
看过书的人往往会出现两种声音。
一种认为,这属于励志鸡汤,完全没有可操作性还把人带入了自我质疑当中。
另一种认为,它很好地将人带入了思考当中去审视自己做过的事情,开始去观察自身,寻求本源。
而我认为,心理对行为的影响是巨大的,不同的心境去看这本书,得到的反馈自然就不同。
那些内心揣揣不安的人,找到这本书,或许会在里头得到一些找寻答案的方法。
但对内心的感悟,对内在的感知,也是永远不会像一道数学公式一样,有明确的规律可循,亦是让旁人教你计算出答案。
我还没有那样的能力去参悟,去读懂书中的每一个关卡,因为我确实对内心还有许多的未知,对于外在的经历也还缺失。
但我相信这是一本好书,并且需要理性的理解,用心地感受,而非盲目地追崇亦或是一昧地否认。
尤其是当我看到微博上,越来越多的人受到心理的折磨,越来越多的人性被揭露。我更加深信一个人的心理有巨大的能量,并且那是最柔和最需要温暖相待的地方。
“愿你在疼痛时打碎边界与自己,重新学习,找到属于自己的自由之路。”
“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
我也在很努力地理解这句话
并且记住这句话
从各个维度 从想象到现实
都不简单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