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放假,我跟爸妈回到了老家郾城,放下行李,照例拿起背包就走。妈妈说“又去喝老县委旁边的馄饨了,真是搞不懂,你一回来就往那跑,他家的馄饨有那么好喝吗?况且那个老人家现在也不下馄饨了,都是别人在下,都没当年那个味儿了。”我笑了笑,“嗯,那我出去了。”然后出了门。
1:缘起
为了快一点赶到,我叫了辆出租车,当然这不能让妈妈知道,要是她知道我为了喝碗三块钱的馄饨而掏了十几块钱的路费的话,我的耳朵就甭想消停了。
其实,我并不饿,只是很想去哪里,而且离得越远,这种想法越强烈。去北京上学那几年,我经常梦到同一个场景:很黑的晚上,昏暗的路灯下,我独自一人走在路上,去喝那家的馄饨,可没有一次喝到嘴里。有时是怎么也找不到那家的门面;有时找到了,也坐下来了,可直到我醒来,馄饨也没做好。终于有一次在梦中馄饨做好了也端了上来,可闻不到一点味道,我的手拿着勺子却怎么也舀不到嘴里去。每次从梦中醒来,都怅然若失。
2:童年美味
车到了,门口摆了两张小桌子,几个人坐小板凳上喝馄饨。我找了个空位置坐下来,要了一大碗馄饨。不一会,馄饨端了上来,扑鼻的香气把我的眼镜片熏得雾蒙蒙的。这家的馄饨挺讲究的,汤用的是现煮的鸡汤,馄饨皮薄得透明,配料有荆芥、葱花、韭菜、虾米、紫菜,调料有胡椒,盐.....以前这家的老爷子负责下馄饨时,还有一个讲究,就是馄饨馅不能用肉皮,不过,现在这一条好像没了。我拿起勺子,慢慢舀着喝。
想起小时喝馄饨的情景.那时,妈妈是邮电局的话务员,经常要上夜班,我还小,不能独自在家,就跟着妈妈一起去上夜班。到了晚上,难免会饿,那时单位的食堂早就关门了,那时也没什么夜市,只有这家馄饨铺会开到很晚。妈妈有时把我交给同夜班的阿姨看着,她拿个大瓷缸出去给我稍点馄饨回来;不忙的话就带我直接去铺子里面喝。我更喜欢去铺子里,一到那,就看到窄窄屋檐下,一个老爷爷在忙碌着:他面前摆着两口大锅,一口锅里面煮着一大只鸡,另外一口锅里煮着馄饨。两口锅里滚水翻腾,锅下火烧得旺旺的。土垒的大灶台有我三个那么大,往里去,紧挨着的是一个老式的大橱柜,放着调料和碗;再往里,是狭长的过道,过道一边,摆着几个小方桌和几把小凳子,人老是坐得满满的。馄饨铺附近有个电影院,一到晚上散场,铺子外面也坐满了人。可老人总是不慌不忙地一边与熟人寒暄,一边下着馄饨,还兼顾收钱找钱。听说老人解放前开的有饭馆,解放后就不开了,把自家前面的房子当门面出租了出去,在门面旁边留了条过道以便进出,后来就在过道内垒了灶台,卖起了馄饨。
我先进去找个位置,妈妈和老人家打个招呼也进来了。一会儿,馄饨端上来,老人会再给我一个小碗,妈妈从大碗里扒几个馄饨放在我的小碗里让我吃。渐渐的,长大的我饭量也开始增加,慢慢自己可以吃一小碗了,再后换成了大碗盛。等我用大碗喝馄饨时,老人就不再下馄饨了,换成了别人。妈妈嫌别人下的不好吃,渐渐得很少去,我就自个去。记得那时喝完馄饨,往回走时,先路过永安市场门口,再走几步,就是电影院了,我经常望望,兜里却没有多余的钱去里面坐坐。以前治安不错,城里也热闹,尤其是到了夏天,很多人搬个凳子坐在路边纳凉。再往前走个几百米,就是老邮电局了,我有时会进去找我妈,有时侯直接走回家。后来,我离开了家乡去外地求学,去外地上班,户口也随爸爸落在了外地,不过每次回来,都要去馄饨摊上坐坐,但见到老人的次数越来越少,后来就见不到了。
3:物是人非
去年回来,又来喝馄饨时,我问了问老人的现状,他还健在,只是听不见了,我用纸和笔和老人交流了一会才走.。也不知道他今年怎么样了,喝完馄饨,付账时,我问了一下:“你们家老爷子还好吧。”看到对方愣了,“我小时老喝你们家老爷子下的馄饨”我补充道,“哦,他已经不在了”那人把钱放好,转身去收碗了.我怔了一下,离开了馄饨铺。
秋风有点凉,我又打了辆车回去,口中的余味渐渐散去。老城的变化真大,周围的房子基本上扒完了。永安市场的地基上长满了荒草;电影院早没了,现在建成了小区;老邮电局的门淹没在一群门面房里。老城的机关全部迁到了新区,老城基本上成了半个空城,。馄饨摊上的客人越来越少。去年我来的时候,没有一个客人,土垒的灶台没了,改用电磁炉,做出的馄饨味道怪怪的。今年看来生意有所好转,又用上了土灶台,但比我小时候见的灶台小多了。郾城县这个有着这几百年历史的县城今天也在经济发展的浪潮中划为了漯河市的一个区,昔日的县志如今变成了废纸,不知是否还有人为他续写篇章。
人常说"物是人非",可现在不但"物非","人也非"。一把无形的手将童年的记忆从我们脑中慢慢剥离出去,我们回头望却什么也看不到。快速的城市进程将这座城市早已经变成了陌生的模样。我们也想假装回去,但随着那些老人的故去,我们再也回不去了,只能往前走。
随着口中余味的散尽,童年的味道也消失得无影无踪。
编者按:这是我2010年所写的文章,发布在QQ空间里。馄饨铺几年前已经关门,真的再也喝不到那种味道了。2016年年底这篇文章被我录成音频发布在荔枝FM上,有网友问我有没有公众号,趁这次在自控力school的读写群开了简书,把文章转载到了这里,但因为心智已与7年前不同,内容稍作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