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都不会读,你还想成功》读书心得:韩国版的“熏熟了,嘘一下,切着吃”
乍一看,这是不是搞错了?没错!列位看官,请容细禀。
先跟着我来念:循(熏)序渐进、熟(熟)读精思、虚(嘘)心涵泳、切(切)己体察、着(着)紧用力、居敬持(吃)志。“熏熟了,嘘一下,切着吃”怎么样,是不是一下子就记住了?这里说的并不是美味的韩国烤肉,而是我们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读书方法论——“朱子读书法”的记忆口诀。
这就像上学时刚刚接触英语时,我们曾在how are you下面写上“好啊由”虽然后来看着可笑,但是在当时却是个行之有效的方法——能在你在最短的时间内,快速的记住要掌握的内容。不知道有多少同学们最初学英语时也这样干过?
今天读的这本《书都不会读,你还想成功》就是这样的书。实际上讲的就是读书的方法。但是和同类书比起来,它有几个很突出的优点:1、把枯燥的条条框框,用鲜活的故事讲出来了,让人更容易记住内容;2、作者是切切实实的通过了读书改变了自己的人生道路。3、让人物在职场氛围中成功逆袭,为上班族提供了很多思路;4、书后面有很多大咖列的书单:他们都爱读什么?通过哪本书获得了怎样的体验?其中最有意思的是咱们的冯唐大师,他说《金瓶梅》写尽市井人情,建议中小企业主管精读。是不是让人脑洞大开呀?
《书都不会读,你还想成功》写的是一位在单位浑水摸鱼过日子的迷茫青年,被上司调到销售部,好让他知难而退。在新部门里,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于是通过哥们介绍,认识了一个英语培训学校的校长,在老师的指引下,坚持读书、坚持实践,把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工作中,最后成功逆袭的故事。他告诉我们:想要改变人生,首先改变认知。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读书。因为每本书都是在某项领域里最顶尖的人才,对他们工作经验的总结——这些往往需要很多年的积累。而读书就能花少量的钱,学到别人有可能是终身积累的经验。所以说,读书是一项花费最少,收益最大的投资。
这本书的两位作者,韩国的二志成和郑会一,都是由普通的屌丝通过读书成长为精英人士。他们用自己的素材,精心创作了这本书。包括阅读、实践和学习的经历。从草根长成了大树。如果你是一位有意愿改变自己的人,这本书很适合你。
既然是读书心得,我就书中感悟最深的几个点拎出来谈谈浅见。
一、“是二志成先生让我明白,自己当时的努力,不过是小打小闹。是他指引我成为一年读365本书的读书达人。拥有了更大的想象空间和更广阔的天地,让我施展更大更好的影响力。”
韩愈的《马说》里有一句“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没有伯乐,千里马也可能“骈死于槽枥之间”了。人生经验丰富的都知道,很多人成功,并不是因为自己天赋异禀,而是因为遇到了那个生命中的贵人——老师!
作曲家莫扎特大家都知道吧?他在5岁时就开始谱写小提琴曲;6岁和姐姐一起演奏;10岁前已经创作了不少曲目。这在我们眼里,真是个了不起的天才呀!
可实际上是这样的:莫扎特的父亲是位作曲家和儿童教育家。莫扎特从婴儿时期,就开始接受大量指导;在他还不到6岁时,练习时间已经超过3500小时了;他的传世佳作《第九钢琴协奏曲》创立于21岁,但那时他已经接受了超过18年的,极其艰苦的专业训练了。这样一看,他成绩好,也不是很难理解了吧?
画家文森特·梵高,他的老师其实就是他弟弟。在梵高37年的生命里,只卖出去过一幅画,一生都是靠弟弟供养。最早在他不知道要干什么时,是弟弟为他指出了他能干的,只有画画这条路。促使他走向了这条康庄大道;当印象派画法初现端倪的时候,弟弟敏锐的感觉到梵高最适合这个画派,他那个时候还在画他那些“被浸泡在褐色肉汁里面的”死气沉沉的画。是弟弟的指引,最终成就了他成为后印象派画法的宗师,他的作品也成为世界上最昂贵的艺术品之一。
《天才假象》这本书的作者马修·萨伊德。小时候只是个普通人家的普通孩子,在七岁那年,父母在车库安了一张乒乓球台,于是他和哥哥每天都在课余时间打乒乓球。后来,体育老师是位退休的乒乓球教练,他把这一带爱好打乒乓球的孩子,聚在一家24小时开放的俱乐部集中训练。结果,后来这条街道的乒乓球顶级运动员的数量,比全英国其他地方加起来的还要多。马修·萨伊德本人雄踞英国乒乓球榜首近十年、两次代表英国参加奥运会。
好老师能为我们传道、授业、指点迷津,还能启迪智慧。每个人一生中都能遇到几个良师益友,不管他们是以怎样的形式存在。对我们的人生而言,都是极其宝贵的财富。
二、“你知道红皇后效应吗?若沿逆行的滚梯往上走,即便是跑步前进,如果速度不够快,结果还是停在原地,红皇后效应就是指这个现象。”
李嘉诚每天不论几点睡觉,一定在清晨5:59起床。下班回家后,除了拨打越洋电话,就是跟着有字幕的英语节目大声阅读,晚上睡前还要读书——这两个工作都意味着他最害怕的是:错过见证世界的变化。原来成功除了勤奋、创新、还有危机感。简单来说就是压力。没有压力,就不能进步;失去了危机感,就会在自己舒适区里安于现状,裹足不前。那么等世界抛弃你的时候,不会和你说再见的。
三、“不早就有老师教不了自己的孩子吗?”
是因为:1、老师也是普通人,不是神。老师上班教学生已经很烦恼,不想回家面对的还是学生。就像有的精英人士,下班后绝不和别人谈工作一样。
2、望子成龙心切,在学校里能客观对待学生,但在家里可能主观的感情要占上风。心态不同,教的方法可能也不一样,要么拔苗助长,要么包容溺爱。导致了效果不佳。
3、老师在孩子们心目中有威信,但是在家里各种坏毛病都被孩子尽知。他有的只是爱,没有敬畏之心。没有压力,导致就不能进步。
4、老师身边有太多的优秀学生。势必就戴着有色眼镜来对待自己的孩子:优点被认为理所当然,缺点被无限放大。揪住了孩子的缺点,不停找矫正方法。让孩子失去自信,失去勇气和希望。
四、“镜子效应”是什么?
1、照镜子时,你对它笑,它也对你笑。表示你对人好,人对你好。
2、唐太宗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优秀的人就是镜子,以他们为榜样,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
五、“今天时间不早啦,改天我们找个时间再见一面,这两本书读完再和我联系,到时我们可以长时间聊聊有关读书的话题。“”
1、这其实是时间管理中的“学会拒绝”:该结束时用委婉的方式表达出来。
2、就是说见到他之前,必须要做完作业。姜勋在《孤独六讲》中说过,看一本小说,不但要看他说了什么,还要看他没说什么。孙悟空和慧能都被师傅敲了三下,半夜三更去师傅那里得到了真传;张爱玲说“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子,里面爬满了虱子。”都是这样的道理。
六、“读了很多书,就是一副怪僻的模样吗?”
1、主要是把书读歪了的这些人,只看到自己有利的一面,却看不到别人的长处。其实他们才是生活的低能儿。如:恃才傲物的杨修、纸上谈兵的赵括、还有不知变通的屈原也是。记得在《芈月传》有一个场景:大家都在商量投不投降这件事。有人主张投降,但大王还没有表态。他先是说“啊,有了你们这些人,楚国要灭亡呀。”惹大家都很不高兴,被赶了出去;楚国大难当头,他也不积极想办法,自己抱个石头“扑通”跳下河喂鱼去了。他这样做,对当时的楚国毫无帮助。不过呢,到底我们办了一件好事——端午节不但有粽子吃,还有假放。从这一点上他也没白死哈。
2、书读透了的莫过于苏东坡。官能做,苦也能吃。几次被贬,照样乐呵呵的“日啖荔枝300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在几次被刺杀的高压环境中,他还在炖他的东坡肉、修他的苏堤。和大家打成一片,把知识用来为老百姓造福。
前几天听了青年作家陈药师讲日本文化。把书读透了的人,信手拈来都是文章:他旁征博引,妙趣横生,在谈笑间让大家秒懂日本文化。特别是最后,有人让他来段脱口秀,他马上说“脱了、口了、秀了。”这种生活智慧,不仅让人佩服——真是个老司机。
其实读书方法都大同小异,都是新瓶装老酒。可是《书都不会读,你还想成功》这个瓶子当真是得好好赞赏一下:因为有了它,身价就起了变化:枯燥教条的读书方法,马上令人爱不释卷。就像陈药师信手拈来的日本文化、“熏熟了,嘘一下,切着吃”的朱子读书法一样。轻松的故事里隐藏着人生的大智慧。这就是我对这本书的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