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在Medium上看到Facebook设计师Julie Zhuo的《Write in 2016》,也回顾了一下自己的写作历程。我之前在博客上写作的频率很低,一个月一篇左右,观点也很幼稚浅薄,从15年5月开始写作频率有较大提升,如今基本稳定在一周一篇、一月一万字左右的节奏。不可否认的是,写作带给我的收获远远超过当初的预期,也有越来越多的年轻朋友们开始尝试走上这条道路;但我非常不赞同把其作为一种纯粹的「自我营销」手段、为博他人眼球关注而写作的行径。对我自己来说,写作更多时候像是在与过去那个不成熟的自我「谈心」,将自省力外化出来、助自己从错误与迷茫中走出、朝正确的方向坚持,本文就写写我对用户体验设计新人写作的一些思考与建议吧。
不要为他人而写作
Julie女士的文章里提到了这个观点,个人非常赞同。可能有些人会出于求职或者虚荣心等动机,刻意写一些看似噱头和干货满满、充斥着大量配图和专业名词,认真推敲起来却漏洞百出、逻辑混乱的文章,而这些文章又很容易被一些对用户体验设计并没有太多深入理解的学生、职场新人、网站编辑等感叹「好厉害」进而疯狂转载分享,反过来让写作者自己感到飘飘然、甚至失去清晰的自我定位、作为新人的谦逊心态,最终影响的还是本人的成长与发展。
对我自己而言,写作的核心目的在于自我反思与知识沉淀。作为职场新人,犯错与迷茫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基本无法避免,而定期写作的习惯,可以帮我定期整理和沉淀从过去踩过的各种坑中汲取的经验教训、在实践中学到的新设计方法等,并在这个整理再输出的过程中进一步加固印象,真正转化为自己所有,坚持了一段时间的写作之后,感到迷茫和重复犯错的频率都降低了不少。写作也是记录自己思考与成长的方式,促使自己保持自省、持续提升,而不是安于现状、原地踏步而不自知。这是一件值得严肃而非浮躁对待的事情,「为自己写作」可能带不来太多的关注和分享,但却能更切实地让自己保持清醒、不断进步。
时刻保持输入与思考,灵感非朝夕之事
以前我曾觉得一周写一篇乃至更多文章很不可思议,一个月能憋出两篇就不错了,但如果在做好本职工作之外,能够保持勤学习输入、观察思考、请教交流的习惯,及时记录想法和灵感的话,一周一篇并不是什么太难的事情。
在给自己定下了每周至少写一篇文章的目标之后,我开始更留心自己在每周的项目进展中有没有什么新的心得和收获、和组里前辈与项目组同学交流有没有得到什么建议和启发、保持浏览书籍(包括不限于设计、产品、商业等领域)和国外UX网站的习惯,对一些长期困扰自己的疑问也会不断进行思考直到有朝一日豁然开朗。主动寻找和抓住灵感,而不是坐等灵感的到来,结果一个月都未必憋得出一篇。
写作对于逻辑思维与表达能力的提升很有利,这些也是交互设计师的重要素质,但这建立在长期坚持不懈的基础之上,而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不被旁人吹捧蒙蔽,多听比自己资深优秀者的建议
随着写作时间的推移,也会慢慢积累一些他人的关注和赞誉,但作为一个新人,仍然有必要保持清醒与谦逊,实际工作中的感受也会反复提醒我们自己:相比多年经验的设计师我们存在太多的短板和不足之处,实际有说服力的还是作品项目而非文章。一个过千赞的知乎答案或者一篇被大量产品、设计网站小编转载的文章,并不能说明太多东西,那些为你点赞和转发的人可能有很多对于用户体验设计并不专业甚至基本没有了解,只是被一些配图和专业名词、或者你公司的名气唬到了而已。
而那些来自行业资深前辈和一些年轻但已非常优秀者的关注、反馈与建议则更弥足珍贵一些,他们相对更难被形式上的东西蒙蔽,而是可以洞穿事物的本质,提出一针见血的观点与建议。写作可以帮我们打开自己的圈子,结识到更多优秀的人,让观点发生更多的交流与碰撞,更好地从中成长;而如果只是抱着功利心将其当成一个纯粹的「自我营销」手段的话,运气好可能会收获一堆光鲜的数字与虚名,但最终能带来的进步却是有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