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课 新发展理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经济建设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
贯彻新发展理念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
1.新时代的定性:是指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时代。
2.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
(1)经济发展的不断提升
①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质量和效益,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
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
③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城镇化率不断提升,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战
略大力实施,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
(2)人民生活不断改善,获得感显著增强。(学会表述运用)
(3)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3.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的特点(重要)
①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
②人民群众获得感不断增强
③发展的协调性显著增强。
二、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
(一)是什么: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1.美好生活的内涵: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 。
2.不平衡不充分的内涵:(重要!)
不平衡发展:指的是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平衡问题,集中表现在收入不平衡、城乡不平衡、区域不平衡、产业不平衡、供需不平衡等方面。
不充分发展:指我国生产力发展不充分、资源和能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原发性的重大科技创新能力不太强等等。
3.不平衡不充分发展已经成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
(二)主要矛盾虽然发生了改变,但并没有改变我国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也并没有改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地位。
(三)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也给党和政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
(四)“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
1.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总体小康已经实现)
总体小康的特点:
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全面小康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五大方面的内容。
2.“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选择题知道即可)
①到建党100周年时建成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
②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3.两个阶段性要求:
①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
②从2035年到2050年,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强国。
三、贯彻新理念,引领新时代
(一)新时代需要新理念。(辩证角度,全面看待)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虽然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但依然面临不少难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成就与问题)
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够高;创新能力不够强;实体经济结构性供求失衡;新产业新动能成长还不够快;生态环境保护依然任重道远,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
而过去的发展理念或者认识不足,或者已经过时,解决不了这些凸出的现实问题。需要新的发展理念引领。
(二)新理念引领新时代。(这句话本身重要,以及这个知识点重要)
在新的发展时代,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1.创新发展理念:
(1)实质:解决的是发展动力问题(选择题)
(2)地位: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是发展的基点。
(3)原因:(知识储备)
①创新理念的实质、地位
②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归根到底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
③科技创新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
④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客观要求
⑤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性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增强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要求:(国家层面)
①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②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调动各类市场主体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同时加强宏观
调控,加大对科技创新的财政、税收、信贷支持;
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文化事业,提高劳动者素质;
④完善分配制度,鼓励技术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保护知识产权,完善激励机制,调
动科技人员积极性
⑤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充分发挥企业在
科技自主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⑥深化对外开放,在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力主自主创新。
2.协调发展理念:
(1)实质: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
(2)要求: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性 。(可根据不平衡内涵展开:个人收入、城乡、区域、产业、供需)
3.绿色发展理念:
(1)实质: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
(2)原因:
①资源具有有限性
②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③是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而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资源总体匮乏,分布不均,利用率
低,浪费现象严重,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④是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客观要求
(3)要求:
坚持绿色发展,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
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
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推进绿色发
展,要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创建节约
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和绿色社区。
具体要求:
①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调节作用,通过市场机制开发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的新技
术、新产品
②加强宏观调控,进一步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运用价格、财税、金融等手段,
促进资源节约和有效利用,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升级。
③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把建设“两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
④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⑤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开发新能源,寻找可再生可替代资源。
⑥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加大环境保护和污染整治力度
⑦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⑧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4.开放发展理念:
(1)实质:解决的是发展内外联动问题
(2)原因:
①市场经济自身的竞争性、开放性特征的内在要求;
②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
③加入世贸组织的郑重承诺;
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条件。
(3)要求:
坚持开放发展,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具体讲:见后面
5.共享发展理念:
(1)实质:解决的是社会公平正义问题。
(2)原因:
①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
②公平是效率的重要保障
③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
④转方式调结构
⑤建设全面小康社会
(3)要求:
坚持共享发展,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 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让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不断迈进。
主要涉及收入、住房、医疗、教育、扶贫、社会保障、振兴乡村等民生问题
(三)建设现代经济体系
1.含义(了解)
是由社会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
2.地位:建设现代经济体系是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
3.内容(即构成要素):
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分配体系,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制。
4.要求:基本思路始终是围绕内涵展开,再视背景材料看有无特殊答案。总的来讲
①现代经济体系是统一整体,要一体建设、一体推进
②要借鉴发达国家的有益做法,要更符合中国国情,更具中国特色。
具体来讲:
①必须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筑牢现代经济体系的坚实基础
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③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其他答案视材料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