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发达的通讯和便利的交通,人与人之间几乎淡忘了或无法体会到那种彼此牵肠挂肚,想见不能见,连听听对方的声音都是一件奢侈的事情,唯有通过书信往来鸿雁传书传递彼此的亲情、爱情……在等待中甜蜜着、煎熬着、期盼着;现在无论相隔多么遥远,情侣之间、亲人之间、同学之间等几乎都是通过电话或微信、电子邮件维系着彼此的联系,几乎不受时空的限制,但是便捷沟通的同时,发现能够耐心地温柔地对话的人渐渐变少了,交流的文字越来越少,三言两语直奔主题,表达几乎是简单、直接且干涩,毫无美感,极少想去回味。现在也几乎很少会有人再坐到书桌前安静地提笔写下自己内心的感受、描述一下四季的交替、身边发生的有趣的小事……然后小心谨慎地投进邮筒,满怀期待地静静地等候对方的回应,快节奏的生活和便利的交流方式,让人们几乎忘记“鸿雁传书”这样美好的人生乐事,或许是不愿意忍受那等待的煎熬,也许我比较念旧,比较不能“与时俱进”,让我这样不喜欢网络沟通的人拿起手机,使用微信或QQ时都会莫名地焦躁不安,甚至不知如何用三言两语恰如其分地表达出自己的心意、心情或情绪。
木心说:“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那时思念一个人,也没有像现如今如此发达方便的通讯和交通条件,思念到极致,信封、信纸、邮票、水笔,想念一个人就是这么简单,会针对不同的收信对象精心挑选不一样的信纸和信封、邮票甚至是折叠信纸的方式,会选择一个安静的角落,整理好自己的思绪,细细想着近期看过的书、听过的歌、发生的故事、最新的人生感悟、不安的情绪、不够成熟的想法……,都会随着笔尖地滑动,付诸于薄薄的信纸的字里行间,带着几分期待,小心翼翼地将尚带体温的信件投入到邮筒后,开始静静地等待着对方的回信,那种等待无疑是甜蜜且略显煎熬。其间会无数次想象着对方看信的表情、读信的环境,更重要的是等着对方分享自己的一切,哪怕只是鸡毛蒜皮的小事。那时候没有微信,没有QQ,也不方便通电话,但是丝毫没有影响彼此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及情感的维系,也没有人急切地要你的电话号码或微信号,只有如涓涓细流般的书信往来,及信末那一句“盼复”,那是值得我在冬日的某个午后,选个安静的地方,用精心挑选的信纸、信封、邮票,白纸黑字款款深情的原因,也许随信会捎去采来的应季的火红的枫叶或黄灿灿的银杏叶,与对方一同感受季节的变化;也许恰逢生日或新年,就会随信邮来一张明信片,捎来生日的祝福或新年的问候;也许近期刚好拍了照片随信附上写上“惠存”“留念”之类的话语……
信件发出后, 等信的过程使得平淡如水的日子有了盼头,也使“等待”这件事变得格外美好和甜蜜,总觉得在这个世界还有个人正读着自己的信,分享着自己的生活琐事,并为自己忙碌地准备着什么,彼此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所藴藏的情感都在等待的那一纸温柔里。收到信也许已经是一周或半个月之后的事情了,但是那时等信似乎已经习以为常,倒也没觉得那些等待的日子有多么煎熬,收到信就更加快乐开心了,见字如晤,等于同时收到了朋友遥远的思念、恋人亲切的问候、父辈的淳淳善诱;接下来就是读信,一定是找个安静的地方,不被人打扰,可以读完一封期盼已久的远方的来信,细细回味着,那时父亲的为数不多的来信总可以闻到淡淡的烟草味;女友的来信总是淡粉色的信纸折叠成千纸鹤或其他,总会有些小惊喜,夹带着香味;来自大西北的未曾谋面的笔友的来信会带来草原的味道,读信时可以从字句之间感受到对方落笔时的心情,可以从字里行间揣摩对方的心思,感觉写信人仿佛就在身边,娓娓道来,情绪不断地升华,而及时回信便成了唯一的出口。 很多年过去了,很多当年的书信因故遗失了,但是庆幸的是有些保留至今,弥足珍贵,如今我仍旧会保留一种获取温暖和回归的方式,那就是抽时间泡上一壶热茶,打开抽屉,阅读一下旧信件,放下所有的烦恼,回味一下当年的甜蜜“煎熬”,旧信纸的文字仿佛尚有余温,温暖人心,可以抚平心头涟漪。现在乃至将来应该都不会再收到手写的书信了,所以我才会更加怀念那个写信、等信、收信的旧时光,对于写信的人来说,寄出那封信到远方就是一种期待的开始,而读信的人收到信也是一种期待,彼此的等待是那个年代最美的一个场景,让人流连,而最美好的则是那个静下心来、默默等信的自己,因为有所期盼所以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