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读完了季羡林的《读书与做人》感触颇深,遂就想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季老的生平就不必多说了,足以算得上一代文化宗师了。他的外语水平之高,我辈自是难以望其项背。他提出学习外语最主要的方法就是多看、多读。他讲道他在学习外文时,老师只是教会基本的音标和发音,就扔给他一本书,自己去看,不懂的自己去查字典。如此一学期下来,竟能顺顺当当地阅读外文原著了。
就拿我学英语来说,第一步永远是背单词。找一本厚厚的单词书,从“A”开始背,不出一周,半途而废。过几日,受到了外界刺激,浪子回头,遂又拿起书,开始奋发图强,好景不长,又搁置一旁。周而复始,一年之后呢,顶多背到“F”,后面的单词连我面都没见过。最后,对英语也失去了兴趣和信心。
季老说过,语言这东西唯有经常使用,才能产生兴趣,才能越用越活、越用越精。这种学法初始定是困难重重,犹如迷失在森林里,毫无出路。但只要坚持下去,循序渐进,定会有拨开云雾见青山的时候。到那时,自然是兴趣盎然,信心十足,学好外语更是不在话下。我想这点应该是我们大家必须学习的吧。
他还写过一个公式:成功=天资+勤奋+机遇。我们每个人都想成功,都想在有生之年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这点不必否认。季老说道,成功由天资、勤奋、机遇组成。天资属于父母先天给的,无法改变;机遇属于后天的随机事件,可遇而不可求;唯有中间的勤奋是自己可以把握的,是自己唯一可以掌控的通向成功的钥匙。
一直以来,我都不喜欢看成功类的畅销书和一些过分夸大的名人自传。它们将名人成功的偶然归咎于必然;将名人的无心之举归结于深谋远虑。是有谈到勤奋,但从未将其视为重中之重的因素。不可否认,其中必有天才的存在,但这毕竟在少数。况且,就算是天才,他背后必然也会有不为人知的努力和勤奋。每当我读完这类书,就如同打了鸡血,精神亢奋,信心满满,感觉这成功好像唾手可得,这和吸食鸦片有何区别,不过是自己产生的幻觉罢了。我知道我只是一个普通人,没有过人的天资,机遇也不知在哪个角落睡觉,还是不要学习人家的捷径了——更何况也没资格去学——还是脚踏实地为我的目标,为我的梦想付诸于行动,付诸于勤奋。什么时候我能做到“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我觉得我离“鲤鱼跃上龙门”也就不远了。
季老讲道他做人的第三原则:“不嘀咕”。用我们的话讲就是不抱怨,遇事心平气和,不去做无意义的争吵,还是多想想解决之道,自然也会事半功倍,心宽体胖,亦是所谓的长寿之道。这和佛教徒对待苦难的态度有些相似,不作抱怨,只是默默地接受并视之为消除前世业报的途径。
此外,他还讲道,要珍惜时间,充实利用时间。我们现代社会的人生活节奏快,每当谈到要多学习、多读书时,就会推辞道:我一天工作这么忙,哪有闲时间啊。也是,我们没有闲时间读书。但是,去上班时,我们会在地铁上玩一个小时的手机;下班后,我们会在家里看两个小时的韩剧。这还仅仅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这时,我们又会说:工作压力这么大,看个电视剧,玩个手机放松一下多好,这时候看什么破书啊。是啊,人生在世有两种活法:浑浑噩噩地活和明明白白地活。也许,浑浑噩噩地活但本身并不知是浑浑噩噩,反而才是更大的“幸福”哩。
最后,摘录一首诗作为本篇的结束吧。
少年易老学难成
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
阶前梧叶已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