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听《猴子捞月亮》的故事,只觉得猴子们痴心妄想、颇为可笑。
“它们一个叠一个搭成一座“猴梯”,最小的猴子爬上顶端去摘月亮,它拼命往前抓,“猴梯”摇摇晃晃失去平衡,从山顶上摔下来,有的落在树上,有的掉进草丛,有的跌入水中。月亮没有摘到,大家垂头丧气。两只小猴在崖边东张西望,无意中看见下面水潭里也有一个月亮。大猴子十分高兴,一声唿哨,把群猴集合起来。因为山崖离水面太高,猴子们只好一个拉着另一个的脚,拉成一长串,挂到水面。它们还找来了葫芦瓢,传到最下面那只小猴。它盛了一瓢水就把“月亮”捞在瓢中。大家兴高采烈,围着“月亮”跳舞。一只贪心的小猴抢走“月亮”,于是你争我夺,把一瓢水泼在地上,“月亮”没有了。抬头一看,月亮依旧挂在空中。”
长大后再看这篇小故事时却被小猴子们的机智所折服,它们大胆,充满好奇心和想象力,勇于探索,捞月虽是异想天开,却也是奇思妙想。
犹记得小学的课本中的《小猴子下山》,那只贪心的小猴子因为看见又大红的桃子丢了玉米,又因为看见又大又圆的西瓜而丢了桃子,最后丢了西瓜跟着可爱的小兔子而走,最终两手空空的回家了。
这里的小猴子却一直让我觉得充满遗憾,热爱新事物的小猴子爱跟心走,有了玉米想要桃子,有了桃子想要西瓜,有了西瓜却因为好奇小兔子而丢了西瓜,最终一无所获,两手空空。
长大了再看,却有许多的人生感悟,一曰知足与珍惜,二曰专注与坚持。随心的小猴子虽然很自由,却自由到一无所有。
3号来学校上班,刚好监考了一场化学测验,便发现班里有好几个心里住了只小猴子的小伙子们。开考后他们不能马上进入状态,而是好奇的在看着我,跟旁边的同学交头接耳,我看着他们,他们也睁着眼睛跟我卖萌,非常活泼,好奇心旺盛,爱交流,小动作很多,在安静的考场上非常具有干扰力。
我没有因此生气,安静的提醒他们认真考试,并在讲台上把他们的考试状态记录下来,我发现,15分钟之后他们都安静下来开始认真考试,但是25分钟之后又开始放飞自我,好奇的想要看我在写什么,开始窃窃私语。一场50分钟的考试,他们的有效专注时间只有25分钟,相比全程专注的学生,他们的有效利用时间减少了25分钟。
让我真正了解他们这种行为并带着包容与理解的心去关注他们的状态的起因,来自于我看到的一篇文章《每个人心里都住着只多动的小猴子》,我引用了文章题目,并把里面的相关知识记录了下来。
我担心我的“小猴子们”像故事里的小猴子一样最后“两手空空”,正处于高三的他们,只有5个月冲刺时间,每一分每一秒都很宝贵,而躁动影响学习效果,他们的躁动不安让我担忧。
Edward M. Hallowell博士的多本著作, 比如他的Driven to Distraction: Recognizing and Coping with Attention Deficit Disorder (《被迫分心:认识并处理注意力缺乏症》)
我的“小猴子们”又非常可爱,他们热情,充满好奇心,喜欢你的时候非常的听话,愿意为了你约束自己的行为,真诚,让人温暖,喜欢逗我笑,会担心我突然的绊倒,会因我说有男朋友了而大声嚷嚷着“失恋了!”,会活跃气氛,班级里都是他们上蹿下跳的身影,少了他们班级就像失去了活力。看到他们我便忍不住想笑,同时也因他们的缺乏专注力而担忧,怕他们因此不能成为更好的自己,耽误了前程。
我亲爱的小猴子们,希望他们体内那些如武侠小说中不受控制的“真气”可以被排遣,让他们能够安静下来。让他们可以从容地从事喜爱的活动,深入冷静的思考问题,学习成绩大为改观。
听过这样一个故事:
商场里有一个小男孩在电梯上嬉闹,他爸爸跑去制止他,说这样很危险。
小男孩骄傲地说,我是英雄,英雄是不怕危险的。
爸爸摸着小男孩的头说,英雄确实不怕危险,但他只有在保护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时才甘冒危险。
小男孩以为敢于冒险就是英雄,但他爸爸知道冒险背后的理由更重要。
《西游记》第二十八回,孙悟空被赶,想起该回花果山:
(悟空)睁睛观看,那山上花草俱无,烟霞尽绝;峰岩倒塌,林树焦枯。
骆明玉说:作为猴王有惊人的本领,闹祸只嫌小不怕大,但他有时也就忘记了群猴乃是平常的猴子,他们会在猴王伟大的顽耍中失去一切。
桀骜不驯的小猴子们,有时会因为自己的胆大妄为而让爱自己的人受伤,会因为盲目的叛逆个性而惹周围的人烦,会因为缺乏专注力而无法在成绩上取得进步。
我亲爱的小猴子们:
我知道你们的心里,都住着一只多动症的小猴子。让我们一起努力,一起驯化那只小猴子,和它成为朋友,不要让它出来捣乱,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