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有三绝:“断桥不断,肝肠断;孤山不孤,君心孤;长桥不长,情谊长。”只有将自己真正融入西湖之中,才会明白其中的渊源。
断桥,《白蛇传》中说,白蛇娘子与许仙雨中在断桥相逢,借伞定情。因这段传奇的爱情,使断桥蜚声天下,此桥也是西湖第一情人桥。由于断桥所处的位置背城面山,处于北里湖和外湖的分水点,视野开阔,是冬天观赏西湖雪景最好的地方。每当瑞雪初晴,桥的阳面已经冰消雪化,而桥的阴面却还是白雪皑皑,远远望去,桥身似断非断,“断桥残雪”因此得名。同时,断桥又是白堤的终点,从“平湖秋月”而来的白堤到此中断,意为“堤断桥不断”。
孤山, 西接西泠桥,东连白堤,海拔35米,占地面积20万平方米,而白堤的一端就是断桥。孤山景色唐宋年间就已闻名,南宋理宗曾在此兴建规模宏大的西太乙宫,把大半座孤山划为御花园。由于历史上此山风景优美,一直被称为孤家寡人的皇帝所占有,故称孤山。从地质学上讲,孤山是由火山喷出的流纹岩组成的,整个岛在湖中心,属于一座孤岛,但白堤修筑以后,此岛便与陆地连在一起,所以说“孤山不孤”。
长桥,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化蝶就在长桥,所以这里总有许多成双成对的美丽蝴蝶。而今日长桥却只有了长桥公园路边一亭,曲桥一段,已是徒有虚名,“长桥不长”,令人惋惜。
断桥、孤山是西湖最佳赏雪点,这次杭城难得几年一遇的大雪,不到孤山、断桥,将会错失良机。
因此,乘着周末,早饭后就匆匆来到断桥边,欲亲眼目睹“断桥残雪”的美景。
遗憾的是“断桥残雪”实在太有名,我到时断桥上已是人山人海,早已把断桥上的积雪踩踏成雪浆,只剩桥边一点点残雪,正好应了“断桥残雪”之名。我怀疑今后再也不可能见到那古人眼中若隐若现的断桥了。
不过站上断桥,眺望对面宝石山上却是白雪皑皑,山舞银蛇。顺着白堤望向孤山,也是银妆素裹,分外妖娆。既然断桥只剩残雪,那就去孤山吧。
白堤上此时也是游人如织,摆着各种pose,都想乘此机会在这里留下自己的倩影。此时天空又飘起了雪籽,靠近孤山的那片残荷,倒挂在水面的枯叶上落着点点白雪,在即将成冰的湖水中,显得更加残败、孤傲。
来到孤山脚下,虽然人也很多,但厚厚的积雪并没有被破坏,覆盖着这里的广场、草坪和树木。人们打着雪仗,堆着雪人,拍着照片......端坐在那里的鲁迅,默默地注视着大家,头发和眉毛上落满了白雪,更显得其智慧双眼的深邃。
前面有一片梅园,枝头挂满了含苞待放的梅花,白茫茫中点缀着点点红星。我试图找寻一朵已经开放的梅花,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梅林之中还真让我找到了一朵。红梅旁边有几株黄色的腊梅,早已竞相开放,落在腊梅花上的积雪,已部分雪化成冰,与腊梅花融为一体,红、黄、白相间成趣。有诗为证“孤山踏雪觅梅迹,艳梅傲放立枝头。”
以往来孤山,基本上是绕着孤山走一圈,很少上山顶。既然是赏雪,就一定要上山。于是我们沿着东边的台阶往上走。没想到山上游人很少,山上的积雪更是保持着原生态,原汁原味。最让我兴奋的是山坡上成片的树木光秃秃的,不留一片树叶,大雪落在树枝上,线条黑白分明,画面简洁,非常有特色。
孤山本来就不高,一会就到了山顶,上有一亭子,一位老人正在里面打太级,冬练三九寒。我沿着山脊线从东往西走,迎面慢慢上来一些游客,来此登高望远。
到了西边就是著名的“西泠印社”,人明显多了许多。站在这里可以眺望西湖,湖心小岛白茫茫一片,几艘游船在湖中游动。
山顶不知什么时候在大树下盖了一个茅草棚,今天却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引来游人纷纷合影留念。
墙角一株腊梅独自绽放,给雪天带来一线生机。还有那一池泉水,里面一大群红鲤鱼欢快地巡游着,在四周白雪的映衬下显得格外耀眼。山坡也有一片梅花,正含苞待放。
我们从南面面向西湖下山,出西泠印社,再次走上白堤,来到西泠桥,结束了今天的孤山之游。
这真是:断桥残雪不复在,孤山自此不孤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