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冒雨去看了诺兰新片《敦刻尔克》。老实说,有点失望。这是部可能看完没有记忆点的电影。但又是一部不失水准该有的战争片样子的电影。平稳老实的在叙说一段历史。可能我期望起太高了吧。总之,没有让我很惊艳的地方。别说我没良心。对待战争片要敬畏,要沉重,你还谈惊艳。但我除了看的时候敬畏了一下,沉重了一下,出门口我就真的啥都回忆不起来了。相反,都过了这么多年,我依然可以依稀记起看盗梦空间心情,还有一些画面,比如最后转动的陀螺等等。不是说战争片就不能留点惊艳给观众,就一定要敬畏沉重悼念深思。诺兰一向对自己要求高,我们当然对他期望也高。我相信,他自己剪片子时,也没抱多大期望。可能他的情怀是达到了,自己也完成拍此类题材的想法了。但作为诺兰,我相信,他肯定也看出这部其实比以前要弱了点,甚至更多。
相反,除却一些导演个人技巧,这部片可以说相当普通。毫无亮点可言。这会儿又有人出来骂我了。都说是战争片,你还跟我谈亮点。死很多人耶,战争耶,你当儿戏呢。能够如实还原就不错,就成功了。sorry,我这人就是追求亮点。或者你可以没有可以吓到我的地方,但你至少不要让我觉得普通乏味。
下面谈谈技巧上的。这是一部可以说至今为止我看过的唯一一部没有主角的片子,或者说人人都是主角。虚化主角,多视角叙述,是这部片子唯一称得上新颖的地方,如果之前没人用过的话。不像以往我们看的,一开场就确立主角,然后一线到底,由主角视角贯穿全程。这对于一些看惯一定要有个第一人称的可能不太习惯或接受。切来切去,平摊戏份跟镜头。其实我每次看外国片都脸盲。这次终于不用担心认不出主角,因为根本没有主角。大家轮着来。所以,大家还可以看到整个叙述顺序结构也被诺兰打乱重组。就是没按着故事发展顺序来。完全是拼接+重叠。这些零散的多线片段,完全靠观众边看边自我在脑里接合捋顺。所以,这可能也会造成部分观众看晕。直到结尾,才一气呵成,全部捋顺。突然想起,这个好像在记忆碎片里用过。至少类似。总之,诺兰技巧上还是一贯的成熟。可以说是低调的秀了下技巧。他自己没说,但他肯定后台得意着。相信一些记者也会问到这点。到时他再出来回答。一定是这样的。就跟我偷偷在小说里搞了点伏笔啥,我当然也不乐意自己说出来,我肯定等着细心的观众去挖掘评论。你们发现的越多,我越高兴。这说明我的小聪明得到卖弄。我可没说诺兰在卖弄。说不定这早已是他惯用的。自己都没发现。
再来说说内容。有几点我是搞不明白。为什么40万人会被逼到一个海边,40万人的数目说大不大,但说小也不小了。那敌人至少得多一倍的人数,才可能把40万大军逼到一个角落。另外,40万人宁愿选择坐一条对敌人空军来说目标更大的船走,也不上岸看能不能冲出一道路。事实上,他们确实付出更大,两艘都被敌人空军炸了。死伤惨重,估计得有近十万人。那这十万人如果选择冲上岸拼了,会不会牺牲少点呢。我不知道,反正我就是这么不理解。另外,假设德军人数上装备上比英法联军都要多的多。那为什么不赶尽杀绝,只赶到海边就不继续进攻了呢,放着他们乘船走?既然有逼的资本,为什么还要装逼不继续逼?这点也是我想不通的。这会儿可能有人要说,看不懂就别逼逼。自己不知道历史背景就自个儿查资料去。说这话的人一定学生时代不少作弊,我还边看电影边查找资料是吗。秀逗。回家更懒得查。我看个电影还要逼自己学一遍历史。我觉得这个在电影里就应该交代清楚。不能都让我们查资料去。
再其次,乘船的危险性确实更高。海上一看,目标那么大,炸弹很难不丢中。一船人,刚好集中被打,省了敌军在海边还得分散打,还不一定打的中。瞄一艘大船,怎么说肯定比海边瞄个人容易的多。所以,我是挺奇怪的。你说坐船也行,可以分多只小船分开走啊,这样逃掉的概率也大。当然,影片最后被炸两艘大船后,当局确实意识到这个不行,最后派了很多小船才把人接走。不应该犯这种战略错误的。不过,这个错误倒是很点题,敦刻尔克大撤退,坐大船走。
最后,看着是好尾收场。约3,4万人乘坐火车离开(但别忘了开头我说的40万人)。我当时很紧张,最后会不会来个大转折,火车会半路被炸掉,那才悲剧。结果,还好,没有,一路平安。如果真炸了,那才叫绝。但做人不能这么绝,做导演也得尊重点历史。
好了,说完了,就是这么平淡无奇,就跟我这篇算不得影评的文字那么平淡。本来不想写这么多,没啥好写的,电影就那样,不差也算不上极好。豆瓣8.6,我以为会降点,那0.6应该是感情分,情感分最多最多8分,不能再多。在一片国产烂片里,这算是救命来了,所以,话不多说,大家去电影院看了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