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的时候叛逆,不觉得学那些课本知识能有什么大的用处,以为凭借自己一腔孤勇闯天涯的心就能达到理想高度,在许多年后才领悟到读书的意义。
我有个不爱读书的大侄女,有跟我一样的叛逆期,那时的我已经领悟,所谓读书时期的叛逆跟孩童时期的哭闹如出一辙,不过是未来博得父母的关注和理解,换个角度来说,就是缺爱,因而启动某种本能反应,要求父母来关注自己,意识到这一问题。
而大部分家长不能理解孩子的叛逆到底是为什么,应该怎么做。
于是便有了陪伴才是对孩子最大的爱的热潮,不少家长为了孩子放弃工作,陪读。
他们认为的陪伴,不过是督促孩子学习考试,考试学习,认为孩子学习好便是陪伴最大的意义。
殊不知,这样给孩子的压力更大,有父母的陪伴是好的,有父母的唠叨是幸福的,可是告诉他一切都是为了让他好好学习,在他心里便是他好好学习更重要而不是他更重要。
忘记在哪看到的一段故事,那段话大意是,很多人到教授家讲述自己家孩子不爱学习,应该怎么办才好。教授说,念书好不好不是最重要的事情,不必太过于在意。教授的孩子问教授,为什么你总跟别人说读书不重要,却总教我要好好学习呢!教授说,读书这么没用的事情都做不好,还能指望他做什么呢!
很多家长也一样认为,书都读不好,还能有什么用!!!然而两者的本质却不一样,很多家长认为成绩好便是读书好,却不知教授的意思是读书好不好不在于分数高低。
这样说可能很矛盾,按道理读书好的必定成绩好;而教授的话会让孩子爱上读书,且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家长的话却让孩子觉得读书是为了考得好成绩,考了好成绩便像完成了一项家长交予的任务,于是读书便多了一层负担。
爱读书的人对事情总有自己的看法和理解,对于旁人的看法更多的是尊重和理解。而不是动不动就面红耳赤的争论。
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大型公司招聘总是在重本和研究生当中挑选人才,认为这些事情不用那么高学历就能够胜任,工作确实都一样,只要你愿意做都不难,只是大家都愿意跟交流起来更有效率和愉快的人长期合作。
读书能让人心静,思维方式和与人相处更让人舒服。
我们很少看到一个爱读书的人说话大声,做事咋咋咧咧,情绪波动都明显表现在脸上和言语中。
古人常说文人墨客,温文儒雅,指的便是那些读书人给人的感觉。
我个人很喜欢的新媒体行业两个领军人物,罗辑思维的创始人罗振宇和幽默诙谐的罗永浩。
罗振宇从电视台主持人到自己开办罗辑思维、得到、分答等知识付费软件;给人一种拥有有无限能量输出真人版百度百科的感觉,做的所有事情如同他自己创办的罗辑思维一般,永远有条不紊,逻辑清晰。罗辑思维的节目更是我本人的最爱之一。
相比罗振宇的平稳,我更喜欢的是罗永浩,从新东方英语老师,到我的奋斗,到老罗和他的朋友们,到牛博网,到锤子科技。最喜欢的就是锤子科技的口号“天生骄傲”.
罗永浩是个善于自嘲也善于嘲弄他人的人,无论是说自己还是说别人,都好像在讲一件与自己无关的事情。
27岁一事无成到做了自己最讨厌的英语老师,到开始自己创业,罗永浩的才华得益于小时候看过的书和高中毕业后踏入社会走过的路。
还有一位读书人,靠自己一个人说书撑起一档节目,高晓松。
在对他这个人不了解的时候,没什么太深印象,可当你慢慢了解的时候,也许你也会一样不自觉的爱上这么一个说书人,好似一本上下五千年,天文地理,历史名著,外国文学,张口就来。
写歌词,写小说,导电影,无一不是爱上他的理由。
长在清华大院,爷爷是清华大学校长,爸爸是清华大学教授,妈妈建筑学家,外公外婆也都是教授,生于书香世家,如果要加上他离婚两次和酒驾的历史来评论,不知是否可以用一个学富五车,满腹经纶的纨绔子弟来形容。
第一段婚姻三天闪婚,而第二段婚姻离婚理由是因为没有灵感,和平分手。这样的任性若是换做常人,估计被骂得没脸出来混社会,而高晓松却能坦然自若,也混的风生水起,这些知名人士最容易被诟病的事放在他身上似乎不值得一提。
最近认识的一个小哥哥,没上过学,也出自书香世家,家里的书堆的放不下,于是自己开了一家书店,满满一屋子旧书,满满一堆历史文学,没有热门小说。
我们的青春是周杰伦,而他的青春是满满一屋子书和古典乐。
总有人问他,你会不会觉得很无聊,很寂寞。
他也总是不理解大家为什么要这样问,自己每天写写字,看看书挺好,没事还自学德语。
看到他我便想到温文儒雅这四个字。
我们对话就像,我听不懂他的外国哲学,他听不懂我的周杰伦。
读书的意义,在于我们更懂得如何去慢慢享受生活,而不跟着社会小猪佩奇一起躁。
在于让你学到更多的知识,更懂得选择和面对;而不是迷茫了很久之后依旧很迷茫。
在于教会你如何爱和被爱;而不是为父母读书,当然父母的努力拼搏也不应该是为了留给孩子物质财富,而是让孩子懂得如何理解爱和被爱,大家都应该为了自己而努力,而不是家长为孩子努力,孩子为家长努力;毕竟你想要的人生不是孩子想要的人生,反之孩子想要的人生亦不一定是你希望的人生,我们都应该学会互相成全,成全自己,也成全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