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自己做主,哪怕是你的第一次。
文:张宗超
与读者书:
建议摆脱看小说的思维模式来看我的文字,有些内容需要你反复思考和咀嚼。
今晚刚讲完课,第一时间就开始找记录,翻到来自湖南的小琦留言了自己的一个困惑,来,围观一下:
我是一名大一的专科生,学的是外语专业,我也很喜欢外语。但是,我哥哥还有我妈妈要我抓住机会升上好的本科,可是我并不想。我只是想在这三年好好学习,放假了就去外面多经历进行职业试错,面对她们提出来的要求我该怎么办?
这个问题很好,好在哪儿呢?这样的问题不止小琦,几乎每个人都会遇到。
毕业时,我回想自己大学的四年,禁不住一身冷汗。
——我放弃了太多的东西,成了“不听话”的人。
我来自农村,从小有自己的梦想,希望自己走出大山。所以从中学时起,我就频频在父母面前强调:长大之后,我一定不会回大山里生存。
刚入大学,我斗志昂扬,志向很多,希望考过英语六级、计算机四级、考研、考公务员……无所不有,只要是我觉得好的,我都想拥有,但唯独没考虑过教师。
后来我才发现,不教书的我,却比较擅长教育。
在大学四年中出现过一些插曲,我从父母眼中“乖乖型”进化到现在个性十足的人。大三,我意识到毕业将近,家人也一直希望我能够靠一个教师资格证,常说:就算不去做教师,手里捏着个证,也是好的,有个保障。
拗得过原来,别不过自己内心的变化,我还是动了心,就真的去报名考试了。第一次,没过。我又参与第二次报名……名报上,我突然意识到哪儿不对。
哪儿不对呢?在我的计划里,压根就没有做教师这个打算,而且是从中学就打消了这个念头的。那我现在在做什么呢?做一件与自己梦想毫无关系的事,甚至是违背梦想的。
也不全是梦想的事,最关键的是我忽视了自己的内心真实的想法。
想明白后,我不顾一切放弃了教师资格证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等一些考试。按照自己的想法,我开始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折腾——还没毕业,就入职工作。
是的,这一系列的想法和行动,爽的人只有一个,那就是我。家人虽不支持,但我已经开始行动,也没有什么好说的,只能尽可能的不说,他们不爽,我心里很清楚。
去年年底辞职回来,老爸没按耐住,彼此表达了自己的不爽,到现在,我也没有和老爸再在微信上交流过,即便我这篇文章他有可能能看到。
和家人这种杠起来也不是一次两次,恰恰是每次杠起来,都是我成长的最好时机。大一,因为手机和老爸杠起来,赌气自己借钱买了部智能手机,用了一年时间才还上,钱刚还上,手机也就被我砸了。
这次杠起来,意味着我得更狠一些的走向另一个层次的独立。
我没有听家人的话,没考公务员、没考事业单位、没考教师。是的,我不听话,但我错了吗?没有。他们的要求有错吗?没有。
——只不过是每个人的人生都得自己负责。
这句话我一直奉为圭臬。
从家人的角度来说,是为我好;但从我的角度来说,就是对我的限制和绑架。这说的一点也不过分,我只想用我自己的方式活着。当然,我选择的,我就已经做好准备接受所有可能的结果。相信你也是这样的,不是吗?
——只是你可能运气比我好,和父母想到一块去了。
就大学学习而言,到底是按照自己的想法来,还是听从父母的呢?
首先要明白,生活有多种方式,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活法。
生活在改变,时代也在改变,同样的生活模式和思考模式,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切合度有多高呢?这个问题值得深思。
父辈们但凡考上大学,都能分配工作,现在呢?十年前生活和互联网关系有多大?现在又有多大?
其次,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自己的选择,再做决定。听父母的,就尽可能的了解一下可能面对的问题和发展状态,包括时间、发展的道路等,长辈的考虑相比较而言会偏向发展平稳的趋势;听自己的,也要做好打算,并尽可能的做出好的成绩,做自己想做的,意味着太多的可能性需要去面对。选择经历和职业试错很好,但记住一点:
——试错的目的是为了试对,越快越好,不是一直错,这会很悲哀。
最后,沟通是很有必要的。无论如何选择,相信最终都会和解。沟通的过程中,切记一味的表达自己的想法,而是要学会站在家人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换位思考很重要。
——每个人的成长都不容易,生活多彩,你只能选择之一。
无论最后的抉择是什么,都是一种生活方式,总会有一段苦日子要熬,没有谁的人生都是一路精彩到底的,而且不要轻易让别人替自己做主,你的人生,再坏也得是自己选择的,才不虚此行。
犹如恐惧一般。人不可能完全摆脱恐惧,有些恐惧也注定无法克服,但可以选择撑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