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职场以后,我看过不少自我管理类书籍,刚开始的时候,确实有醍醐灌顶的感觉。然而书读一多,脑子却开始变得混沌起来,对书中所阐述的理论和案例也逐渐厌倦。有时候我在想,自己到底为什么读这些书呢?是为了自我提升,是为了猎奇,还是仅仅为了刷书单而已?
总结下来,我大概是患了“知识占有癖”,毕竟懂得所谓“成功学”的原理和方法论让人信心爆棚,未来可期,可是时间一久,就浑然忘却。然后继续读、继续嗨,又继续忘,继续丧,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这大概也是同一本自我管理类书籍,在豆瓣读书上的评分从一星到五星之间来回摇摆的原因。有豆友说:“书中道理千千万,如果你践行一二,这本书于你就是价值连城;如果你看看就算了,那么就是一番空谈。”虽然我不是看看就算了,可是认真做完整本书的笔记也只是纸上谈兵,其收效远不及于实践操作。读书笔记并不是终结,而是开始,从2018年,我从中选择了一些方法论,刚好自己也进入了“手帐坑”,于是就想着两相结合予以实践。
01《搞定》8.3 [美] 戴维·艾伦 / 2010 / 中信出版社
GTD工作法&滴答清单+日程表+月/周/日to do list
最早开始实践的,就是《搞定》中讲述的“GTD工作法”,作者按照任务的收集、整理、组织、回顾、执行,使用多个带有不同标签的文件夹予以管理。这其实是非常适合利用手帐来践行的工作方法,因为大部分的手帐中都已经配备好传统简单的日程表、月/周/日to do list等等,我们所要做的,就是使之变成一个流畅的系统。
首先,我用“滴答清单”作为“收集篮”。因为手机app可以随时搜集各种突如其来的任务,同时方便删改,需要日程提醒也可以马上进行设置,并在纸质手帐上予以备份,防止手机没电或遗失等情况。
其次,对杂事进行整理组织。在我的活页笔记本上,除了传统按照时间的分区外,还设置了项目清单、委托清单和备忘录。
a.对于项目,要逐一细化为能完成的行动。如果任务是写一篇公众号文章,很明显这是无法一步到位的项目,需要细化为选题、内容框架、内容完成、图片选修、排版、发布等行动步骤。
b.对于具体行动,短时间(2分钟左右)可以完成的,我会马上完成;一时完成不了的,就会记在to do list上,或委托清单(等待他人答复)、备忘录(未来说不准哪天会做)上。
最后就是回顾、执行了。因为我的活页本是a7尺寸,所以每天的to do list空间不多,反而逼迫我慎重选择完成最重要的任务(当然,实在不够写也可以加便利贴)。
02《精进》7.4 采铜 / 2016 /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图层工作法&项目管理
承接上面所说的项目管理,如何对任务进行分解,《精进》中给出一个非常好的思路:像ps图层一样,按头脑加工信息的不同方式来切分,集中处理同性质工作,减少切换损耗。
a.我们的认知类型主要可以分为三种:核心思考区、支持性思考区、操作性动作区。比如做一个ppt,不应该在选择什么模版上耗费时间,而应该专注核心思考区,即如何构思并撰写ppt内容。因为这是难以中断,需要专注完成的步骤,应该优先保证完成,剩余的就是辅助性的工作了。
b.这个方法还可以运用于给不同的行动打上“环境标签”,比如在办公室/电脑旁/外出等等,这样可以高效率地集中完成任务。
因此,在我的手帐中,“项目管理”往往用空白页面,因为白纸一片,更容易发散思维、进行分解。用不同的色笔或符号区分同质性工作、任务优先级,在to do list中,也会对行动进行标注,说明其是属于哪个项目中的步骤,一方面可以横向管理不同的项目,另一方面也可以纵向专注某一任务的进度。
《番茄工作法图解》7.6 [瑞典] Staffan Nöteberg / 2011 / 人民邮电出版社
番茄钟&时间轴
在手帐圈里,国誉自我时间轴应该属于买了没用完,不服更要买的类型。将一本时间轴彻底填写完的人并不多,因此不少人对空白的页面有深深的“打脸”心态——比如曾经的我。
但是《番茄工作法图解》这本书,让我get到了时间轴的用法:“时间过得快还是慢并不重要,因为那都是表象,不能表明人们的工作进程或工作效率。在运用工作法的过程中,通过记录档案、观察分析的方法来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因此,番茄工作法的首要任务是记录。”作者提倡利用计时器,实现25分钟/5分钟的行动休息法则。
所以,时间轴的使用方式不是“被迫填满”,而是主动地去预估和判定时间。面对一项行动,首先要判定需要多少时间,间隔多长时间可以休息。在集中精力完成行动后,再在时间轴上标注出番茄数(专注了多长时间)。
通过这种时间轴的记录我发现:1、不要高估了自己的专注能力。于我而言,每天180分钟的无干扰时段已经足够;2、上午的番茄钟可以设置得长些,比如45min-1h。下午开始就要逐渐减少番茄钟的时间,10-25min不等,时间虽短,频率可以高一些;3、自填式的时间轴比较合适我,因为放假、任务单一、过于忙碌时可以不使用时间轴。空白也是一种如实的记录。
《坚持,一种可以养成的习惯》7.9 [日]古川武士 / 2016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
习惯&打卡+复盘+种草清单
很多手帐er使用“打卡”来追踪习惯的养成,但是《坚持,一种可以养成的习惯》一书给了我更为全面的启发。作者总结了培养习惯的三大阶段:反抗期、不稳定期、倦怠期,针对每一阶段可能遇到的困难及人们的心理反应,介绍了培养习惯的科学方法和十二个“持续开关”。因此,在打卡的基础上,我新增了几项内容:
1、例外规则:对不规律发生的时间预先制定应对规则的弹性应对机制。例如“运动”,我原先只设置了跑步,考虑到天气、时间、精力等因素,又增加了室内瑜伽、keep 8分钟锻炼、日行1万步等,减少行动的不确定性。
2、设定持续开关:每一个习惯的打卡,将赋予不同的分值,达成后可以去“种草清单”中选择自己喜爱但是一时不舍得购买的物品;
3、复盘页面:每周针对打卡情况进行反思,寻找既定模式(比如何时何地最容易达成何种习惯),或者适当地添加一点小变化,以崭新的心情重新出发。
《聪明人都是清单控》6.5 高原 / 2016 / 天津人民出版社
清单&SOP清单/碎片时间清单
很多人在抱怨,自己的时间和精力都被现代化工具的普遍使用切割得零零碎碎,但是保护自己时间的办法,就是先发制人,提前规划。说实话,这本书的内容我并不觉得特别好,但是它提供给我各种清单的类型,激发了我的灵感,提高了时间的利用率。
一种是SOP清单,即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总有一些步骤繁杂机械的事情让我们焦头烂额,比如发布文章、打包行李等,如果有了SOP清单,就可以方便查阅,避免遗漏或出错。
另外一种是碎片时间清单,主要是30min以下时间的利用备选单,提高碎片时间的利用率,在不知道做什么时直接在此进行选择。
书籍带给我的启发当然不仅于此,还有Bullet Journal (子弹笔记)、可视化目标等等,需要我一一去践行。有时候觉得,上述这些其实都是老生常谈了,市面上很多自我管理类书籍讲得都大同小异。但是在操作中,如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并不断去优化改善,才是真正的课题。我们无法从这些书中找到万全之策,只有实实在在地去行动了,我们的思路才会更加清晰,视野才会更加开阔,那么未来才是真正地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