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看到很多人在炫耀自己一年读了多少本书,然后就是介绍下这本书的主要内容,除了套路化外,我们看不到读了这本书对于作者到底起了什么作用,更多的是书中内容的直接介绍,最多的是一点评论而已。
一段时间内我还是很困惑的。在实用类书籍和小说类书籍之间我非常纠结,不知道读书的时候该选择哪些。
另外,读完应用类的书籍,也知道有些东西还不错,可以用下。然并卵,在多读书、读好书的历史洪流要求下,最多输出一本读书笔记,这本书很快就湮没在记忆中了。
读很多书在一般情况下是会变的很厉害。然而也可能出现所谓读死书、为了读书而读书的情况。
人类的本能习惯储存、积累,这大概源于艰苦的原始生活,人们需要日复一日的外出打猎或采摘野果,不断的囤积食物以保证自己的家庭、种族繁衍。映射到读书也一样,囤书也成了读书者的一大癖好。但带来一个严重的问题是,有些人仅仅是为了囤书而囤书,有些人为了读书而读书。这两者形式不同,但结果都一样。
真正的读书,一定要用起来。直到书中的技能、理念内化为自己的习惯、技能(知识内化的阶段)才能结束。所以,一年读很多本书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读完后知识点内化了多少,有没有形成习惯,或者说我们被哪些东西所影响。
那么,哪些书籍需要我们细嚼慢咽,长时间消化并内化为习惯?
应用类书籍大部分需要这么做,一些工具、技能的书籍,一般需要一个长时间的消化,通过反复练习、印证和总结,最终才能内化为自己的能力。就像骑自行车一样,一旦学会,永远也不会忘记,即使十年后才骑上,也依然不会觉得陌生。
而小说等虚构类作品,则可以采取消遣、快速阅读的方式,最好是角色带入的方法,浸入到主角的生活和思想中。
没错,在阅读方面,我们依然需要断舍离。
减少不必要的输入,减少消化不了的输入,一旦输入就要强化输出,即使阅读也是作为现有应用的佐证(即主题阅读),每次输出争取都做到极致。
所以,书不应该是读的越多越好,尤其是应用类书籍。个人认为,应用类书籍以主题为一个单元,以季度为一个时间单位较为合理。这样至少能保证所阅读的书籍不至于白白浪费。而小说、诗歌,则可以按照自己的习惯和喜好进行快速阅读,可以是周、甚至也可以是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