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真的是进入了网络时代,尤其是手机微信,几乎是全民都在乐此不疲地参与。这不,家姐还给自己起了一个特别诗意的网名——苏香飘飘。读着这几个字,童年老家七棵村那三间土房里昏黄而摇曳的灯光在我的脑海中荡漾开来……
小时候老家农村不仅物质生活极度匮乏,而且精神生活也几乎是一片空白。记得那时候家家户户还没有电视机,大约是《西游记》最初上映的时候吧!邻近的小七棵村有一家买了那种黑白的小屏幕的电视机,我和伙伴们跑了五六里地的路去看了那集《三打白骨精》,人家的炕上,窗台,屋地都挤满了人,场面是相当热闹了!
现在回想起来还记忆犹新呢!那时每逢夏天,在大队还能演几场电影。大人孩子们都拿着麻袋,凳子什么的一起来到村西头的大队部,津津有味地看电影。有时候有人谣传说今晚大队演电影,结果放电影的并没有来,当时心情的那种失落和难过简直无法言表。
再就是村子里偶尔会来耍戏法的,我们小孩子就从村东头跑到村西头的,看了一遍又一遍也不觉得厌烦!冬天过完春节,各个村里会有秧歌队,到有头有脸的人家去扭秧歌拜年,还得给赏钱。我们这些爱凑热闹的小孩子们,就乐颠颠地跟着秧歌队跑,看了一场有一场,我特别爱看跳的秧歌舞,百看不厌,可是有时候看得正起劲儿,领队的拿到赏钱了,大手一挥,秧歌就不扭了,立马停止,向另一家进军!有的人家为了省这笔钱,看到村子里来秧歌队了,马上“铁将军”锁门,溜之大吉了。
后来我们七棵村也运来一批14英寸的黑白电视机赊给村民,于是大多数家庭就都有了电视机。而当时身为乡村教师的老爸,却怕耽误我们的学习,没有去赊。所以我们只能眼巴巴地看着邻居家的孩子尽情地看电视,甚至在心里十分不理解老爸的行为,特别羡慕别人家的孩子。
就这样,每当放寒假和暑假,老爸为了丰富我们的假期生活,就会在村子里有藏书的人家里借了一摞又一摞的杂志和报刊。其实我们当时也都在读小学,字也认识了很多,已经基本能顺利地进行阅读了。但是老妈小学没有毕业,看书有些费劲儿,所以就让老爸左一篇右一篇地读给她听。
最难忘的温馨的情景就是:在那寒冷的冬季的夜里,我们躺在温暖的被窝里,一个个露着小黑脑瓜儿,听着老爸那富有磁性的男中音抑扬顿挫,感情饱满地读着一个个故事,我们也会将那静止的文字幻化成一个个生动的画面。
故事中的主人公的悲欢离合也无时无刻不牵动着我们的心。遇到老妈不理解的词语,老爸还会适时地进行解释,有的时候,故事读完了,老爸老妈还会针对情节和主人公的命运评论一番,我们也会展开想象的翅膀,去畅想故事的另外一种结局。
用现在时尚的词语来说,这就是一种“亲子阅读”吧!只是那时还没有出现这种新名词。就这样,老爸在我们幼小的心灵中不知不觉地播下了文学的种子,这颗种子在我们的心里生根,发芽,以致开花结果。
记得《聊斋志异》这本泛黄的书籍就是老爸先给我们读的,然后我又自己看了一遍又一遍,当时还真的相信这世上有鬼啊神啊的呢!聊斋的故事看多了,连半夜上外屋地喝水自己都不敢去呢!
在老爸的熏陶和影响下,我就这样喜欢上了书籍,喜欢上了阅读。那时候,要是能够借到作文书,文学书等课外书,我宁肯不吃饭,也要一口气把她读下来。而且每当新学期开学初发新书时,总是喜欢把新书用拇指从头捻到最后一页,再将自己的鼻子贴上去使劲儿嗅几下,那种书页的香味真的令人为之一振,脑清目明,甚至像花香一样沁人心脾呢!
记得上初中时,同学借了我两本琼瑶的小说,好像有《却上心头》什么的,我如获至宝,回到家作业也顾不上写,躺在自家的稻草垛上就如饥似渴地读起来,凉爽的秋风吹来,落日的余晖照射过来,那感觉别提有多惬意舒爽了!有时候姐姐借到了课外书,我也凑上去抢着看。偏巧赶上姐姐心情不好不愿让我看时,我馋得口水都要流出来了……
昏黄摇曳的灯光,老爸磁性的声音,借到书后的喜悦,稻草垛上的舒适……所有的一切一切,都是我童年和少年时期最美好的回忆!感谢老爸,用他特有的方式将我们引上了读书的道路;感谢老爸,用他的睿智陪伴我们走向成功的人生;感谢老爸,用浓浓的书香润泽了我们幸福的回忆!哦!书香飘飘,飘飘书香……(本文原写自2015年9月,发表于小米的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