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在简书上看到很多人在谈论读书,作为一个曾经的读书人和一直保留了读书习惯的人,我也不甘寂寞前来说说。同样,冠以高大上的论字标题我一如既往只说我自己。
一、为什么读书
其实我很疑惑,为什么这么多人在讨论为什么读书?这让我联想到风靡一时的读书无用论,虽然此读书非彼读书,但是让人产生的不爽是一样的,对于依然在探索为什么读书的人,我从来都不推介他读书。
还是说我为什么读书。
当我还是个小孩子的时候,我就非常喜欢读书。那时候的读书带着对世界的无限好奇。小时候过了无数次生日,却惟独记得父母送我一本书的那一次,那本书叫做《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那时候的家庭生活远不如现在,物资匮乏,读书一直是一件挺奢侈的事情,至少,对于我来说是的。我依然记得整个小学初中时代,身边的书除了课本以外几乎都只有一些杂志,但是我还是通过借,逛书店(那时候难得进城一次才有书店逛)等方式看完了《哈姆雷特》、《茶花女》、《天狼星下》和数本厚厚的《世界未解之谜》以及家中堆起来近一米高的农村科技刊物。我想就是因为这些为数不多的数本开启了我对外界事物的强烈好奇,促使我开始阅读的,对,一定是这样的。
当然,我忘了说,我妈妈也很喜欢阅读,也说不定是她遗传的,谁知道呢?
在这之后我就没有想过为什么读书,因为我就是喜欢读书。一直一直到很多年以后,当我看了很多心理学、哲学类书籍的时候,再回过头来看到这个问题。
书籍出现的时代,人们的跨界交流非常有限,所以从那个时代开始书籍背负着分享与传承的双重使命,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二者交织着有时甚至难以区分。因此准确的讲,读书可以分为以获取知识传承为主的深度阅读和接受分享为主的轻阅读;进一步讲,为什么读书就变成了讨论为什么从书本中获取知识和享受轻阅读的意义了。
此时我觉得继续追究已经没有意义了,回头看为什么读书这个问题,我居然想到的是市面上诸如《7天精通Photoshop》的书名,我猜喜欢问这个问题的人一定也很喜欢吃快餐,但是我却还是喜欢那谁唱过的一句:如果要飞得高,就该把地平线忘掉。
二、我读书的故事
准确的讲,我真正开始阅读是从高中开始,因为那个时候才开始迎来大量的阅读资源。刚开始阅读的时候,都是跟着流行走,那时候看了很多很多诸如郭敬明、韩寒、新概念、Island、萌芽、武侠类的书,我记得最疯狂的是把《夏至未至》看了5遍。当然,也看了一些综合评价稍高的书,比如《盗墓笔记》、《鬼吹灯》、《悲惨世界》、《飘》等书籍,于是读的多了,就开始按捺不住想写写了,后来参加过一个比赛,拿了个安慰奖,混了个《星星》诗刊的采编记者,然后那个证从接收的第一天就躺在某个角落去了。再然后,高考完的暑假看了《一句顶一万句》和《穷爸爸富爸爸》。
后来进了大学,第一次走进图书馆,那个惊喜,这哪是图书馆啊,这就是天堂!我开始深深的恨我小的时候我们村为什么没有一位发家致富又道德高尚的人回去修一座图书馆惠及乡亲以及后代。在深度的惋惜之余我开启了阅读模式,那时候学业也不松的情况下一直保持着每周读一本书的节奏。
直到有一天我厌倦了这样时常在图书馆和寝室间奔波的日子,于是买了一个kindle,当然,随之而来我的电脑空间也少去了数G。
就这么一直到现在,虽然工作之后读书的速度远远赶不上大学期间,kindle却依然一直伴我左右。
三、读书的思考
从大学开始,我阅读的时候有一个习惯,就是做笔记,整个大学期间写满了几本笔记本。那时候做笔记就冲着一个目的,将来一翻笔记我就能快速的回想起曾经读过什么。知道大学末尾我开始整理这些笔记的时候我才突然意思到一个问题——我几乎成了别人思想的跑马场。
这个问题深深的怔住了我,我停下了所有的阅读,仔细的回想了很久,想我看过的每一本书,想我过去遇到的各种问题的思考。是的,我对每一个问题总有很多想法,但是仔细回想我都能在曾经看过的书中找到这些想法的踪影,我果然沦为了别人思想的寄存者。这还不是严重的,对任何事情我们总能找到相对的两本论证书籍,各自都头头是道,这就像乱练神功,有走火入魔的风险了。
发现这个问题之后,我几乎停下了所有的阅读,开始在各门各派的武学之中找寻根本,并创造属于我自己的武功。
所以现在我读书再也不会像以前那样,囫囵吞枣,每每阅读我都尝试以我有限的经历和见闻去辨别,从辩证法则的根本去分析,哪怕并不是都有解。
这同样适用于轻阅读。就拿小说为例,我们抛开那些《XX小说揭露的100个真理》一类,艺术都是取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以特例为寄托表现社会的共性,我们可以跟随作者的眼睛享受跌宕起伏的情节,却大可不必跟随作者的思想去覆盖社会。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才是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的诱人之处。
四、关于读书的期望
阅读是一件愉快的事情,至少对于我而言是的。介于我自己的经历,我总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从小养成阅读的好习惯,不一定要读出什么名堂。而那些千古流传却依然名声满满的作品,最应该受到推崇,他们能经历时间的考验依然出色,就像阅读这件事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