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5.4青年节,微信里有个朋友突然发来祝福,谁还记得曾有这样的节日?
在我们生长的年代,5.4青年节有着我们无法感触的意义。在那个战乱的年代,青年曾经被赋予一种特别的使命。青年曾经是先进文化和先进思想的代表,是国家欣欣向荣的力量。
21岁的时候曾经看湖南卫视拍摄的《恰同学少年》,看得慷慨激昂,曾经也信心满满要干出一番事业,无奈,出了社会后,就是工作,钱,工作,钱,家庭。。。不管走在什么环境里面都是离不开这样的话题。曾何时起,我发现自己那颗热烈的心,开始变得冷淡。
对这个时代,我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
有些时候,我就在想,我们到底是处于一个什么样的时代?我是谁?我要干什么?这些问题,我一直都很难找到答案,后来,我告诉自己,不要想太多。好好生活就行了。
我不知道我的这些迷惘,只是我个人的迷惘,还是我们这一群人(80-90年代出生的人)的迷惘。
小的时候,父母总是对我说,要好好学习,以后才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亲戚总是对我说,要好好学习,以后才能有出息。老师把一只草鞋和一只皮鞋挂在一起,问我们要穿皮鞋还是草鞋,我们回答:“穿皮鞋”。老师说:“好好学习,以后就可以穿皮鞋。”当时我暗自想,穿草鞋不也挺舒服吗?幼稚的心灵,并不能理解大人们说的话,但是我知道,我要好好学习,考上大学,似乎这就是我唯一的,正确的道路,因为大家都这么说!怎样才算是好好学习了?分数就是唯一的标准。
我也有过很多的爱好,可是妈妈说那些都是不误正业,所以就没有坚持了。我曾经迷上画画,我妈因为怕影响我的学习,所以断绝了我的乐趣。我曾经着迷看小说,我妈见我看到凌晨3点还不睡觉,硬是把我打了一顿,说我花花肠子,没有好好学习。我曾经万分期待的体育课——篮球课,却总是无故被老师改成自习课,不得而终。我就像是被装在一个缺乏养分的玻璃瓶里的人,到处贴了“学习”的标签,这标签的后面就是分数。
说到这里,你是不是以为我是出生在偏远乡村的孩子?确是实乡村,但并不偏远,离大城市只有2小时。但是偏不偏远,跟人们的e思想封不封建是没有关系的。
高考教育体制下,我们都是无处可逃的孩子。只是对于一些家庭条件好的人来说,他拥有的选择更多而已。
毕业后,我到处求职,我以为自己上了大学,有点自信,可是很快我的这份自信就被“生活”扇了2把掌,满地都是大学生,这有什么好稀奇的。我发现自己曾经的努力,曾经以为努力就可以摘到的“果实”,就在一瞬间化掉了,那只是一个美好的幻境。
我一直是一个听话的孩子,听话到渐渐失去自己的个性,自己的主见,自己的爱好。这么多年,我听从环境中的那些教诲,好好学习,以学习,以分数为第一目标,我成为的只是大家眼中的乖乖女,我没有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也没有成为有出息的人,更重要的是,我没有成为我自己。
青年,意味着新潮的思想,自由的意志,独立的人格。我们的学校只顾着知识的灌输,而不注重人格的培养。保守的家长们,也就把封建社会里“考状元”的那一套逻辑,活生生的“输入”当代孩子的思想里。
我唯一感谢的就是大学,大学给我自由的空气和养分,让我有了自由奔跑的权利。但是很多人大学毕业不久就结婚,还没有来得及在社会站稳脚跟,还没有来得及确立自己的社会位置。结婚后,更是进入一种古老生活的循环。置业——结婚——生子——上班,每天早出晚归,周而复始。这大概是让我们的父母最欣慰的方式。即——稳定。
所以,有人说:“我也曾有过自己的梦想,但生活不允许我这样的梦啊?没有结婚,父母逼得我们不能清静?没有买房子,岳母娘逼得我们不能完婚?没有生孩子,婆婆逼得我们不能生活?可叫我有什么办法了?各种苦逼!
青年意味着:有理想,有斗志,有抱负,我们应当成为时代的“弄潮儿”,应当成为这个时代的主导人物。担当起我们在社会中应该担当的责任。很多人都有这这份斗志,只是在我们买了房子,结了婚,背负着高额的贷款之后,就变得畏畏缩缩,放不开了。
我们这批青年,年少的时候装在了“高考制度”的套子里,成年以后又装在了“高额房价”的套子里,我们何时自由过,我们也并不反抗,或者没有能力反抗,或者不知道为什么要反抗,或者不知道怎么反抗?因为大家都这样啊!这就是我们生长大的时代,或许在我们的骨子里,我们的思维中,早就已经习惯去接受。接受了,然后便去做,所以,很多人从来都不知道自己是谁?也是知道自己真的想做什么?也不去想。
口袋有钱,日子过的潇洒,有房子,车子,票子,就是我们的追求,谁活着,不就是为几个钱,为点尊严,现在有钱就有脸,除了钱,其他的“屁”都不是。这大概是我们用来安慰自己的自以为是的价值观吧!可是这真是我们内心的追求吗?
(文章的一些观点过于片面,如果你自认为是一个有为的青年大可不必去计较笔者的某些观点,此文重在勉励)
1919年,5月4日,青年主导的爱国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