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历史学不能称为科学?因为历史研究的内容是过往,既不能重复,也不能假设。但是,现代历史研究必须借助科学手段和科学方法,这样的成果也确实已经很多,主要的科学研究来自于西方,中国人学习借鉴了许多,史学新成果也日渐增多,视野更加开阔。
当代社会,在教育普及和大众化的前提下,各国各民族都特别重视历史研究和传播。若能作用,历史教科书,尤其中小学阶段的历史教科书的作用绝对排在首位。所以,各国都将历史教科书的编写和历史课程的编排,上升为国家意志。
当然,历史教科书提供历史认知、历史记忆、历史叙述和解读,甚至历史结论和价值观。重视历史教科书无疑是极为重要的。但是,研究历史,既不能也不应该局限于教科书。因为历史的叙述,从某种角度来讲,是主观的,选择的,不断更新和修正的,而伴随历史研究的深入,史料和视野的拓展,方法的改进和时代的需要,历史学本身也在发展。
因此,无论是历史爱好者,还是研究的从业者,从来都不会拘泥于教科书的,从来都是在“重新发现”、“重新书写”和质疑求证的路途上的。如此,对历史教科书的改进也是有极大帮助的。
对BBC英国史观赏的期待,是从来没有动摇的。基于过去的观看经验,无论是《中国学校》还是《昆虫世界》,都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印象。
以下随感,原本手机即兴记录而成,谈不上连贯和体系,都是自己的感悟和散忆,相当于备忘录。
每个年代悠久的国度,都持续地蔓延或隐藏着独特的历史传奇。大到中国、俄罗斯和印度,小到韩国、以色列,都特别在意历史的记忆、叙述和解读,甚至普遍有各国各民族将本民族历史尽量往前推延的努力或愿望,以证明本民族文化的珍贵和对人类文明的贡献,讲到底就是增添民族自豪和文化信息。
曾经在韩国旅行,尽管行程仓促,东道主却极力引荐我们近观百济古城,虽然在中国人看来,其设施和宏伟程度,简直不值一提。在日本的那些日子里,被日本奉为英雄的各大武士雕像,或立于城市要处,或伫在风景的旁边,哪怕许多英雄,对于中国历史记忆而言,就是“敌人”。
可以这么说,任何一个民族“向何处去”,都能在历史中找到些许答案,至少是部分因由。甚至,一个家庭、家族也是如此。二者的差异,也许只在于迁移、动荡,和代际流转的匆忙,对历史传承的追述或细致,或停顿罢了。
但是,人类追寻过往的思绪,总是不会停下来,也从来没有停下来。无论是盛世修史,还是宗族修谱,莫不如此。有学者说,你看到一个民族的历史,更是为了观察它的现在,把握它的未来。
历史的阅读,若从国外的国别史角度衡量其重要性,首当其中的自然是英国,这不仅仅是由于英国率先“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更基于英国对人类文明贡献之久、多丰富的历史判断。于是,重读历史的步伐,确定为从英国始。在向各种历史教师群发出阅读推荐书目的请求之后,收到书单,甄别索购。其中就包括了本文所提到的BBC英国史纪实片的观赏。
一、缘起
于英国史,除历史专业课程学习和教学中的了解,过去的深度阅读,算来共两次。一次是2000年前准备《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一课,因为是参加全国历史录像课评比,准备特认真。接近半年,在“前信息化”时代,搜罗了不少关于英国、尤其是斯图亚特王朝的历史书文,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概念、过程和结局,总算有了比较深的把握,至于朝代更迭、人物掌故、宗教纷争、战争原委、法律文书和经济结构的变动,一时间烂熟于心。如今久矣,那年用心写在教学设计中的一句话,记忆犹新:“一个人(指克伦威尔),一个民族(泛指不列颠),放在历史长河中观察,最根本的价值是生命,超越生命之上的,就是信仰。”宗教信仰和宗教改革贯穿了“革命”的始终,这是极深的印象。
克伦威尔是清教徒,致力于让国家走向联合,走向共和,曾经万死不辞。查理一世笃信“神授”,终成一个为了王权和信念的殉道者。
今天看来,李尔本作为一个平等主义者(平等派),按现在说法就应该是“社会主义者”。他们而起,而战,而奔,而献身,一是为性命,二是为利益,终是为信念,不论后人看来,对不对,值不值。
第二次,是因为编写人民出版社的高中历史教材,那是在2004年。《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中“克伦威尔”一课,是我自己挑选的。同样是在这一领域阅读、深挖和书写。这一次深化了原本教材中关于英国史的一些解释和描述。例如,一是“资产阶级革命”的表述其实是苏联史延续下来的“革命史”观强化,连英国史一般也不这么称呼,或写作清教徒运动,或概括为“光荣革命”,或“内战”。这一次绵延半世纪的“革命”,自始至终,其实纠缠着的主要是教派和利益集团冲突,你从历史的角度衡量,也很难说清晰界定:哪一派先进,哪一派落后。二是查理一世也没有那么恶毒。而且,斯图亚特王朝的国王多是延续了家族和王朝梦想,那就是不列颠统一,这是一个前无古人的大梦想。他死后第二天,人们就争相收藏他的图像和徽章,对他“执法”的刽子手后来还被写成传记,名《弑君者》。三是克伦威尔终其一生,力图实现的梦想是:共和,统一和政权稳定。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