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静菥
1
人的天性是喜欢增加而不喜欢减少,喜欢获得而不喜欢舍弃,但是,很多时候减少和舍弃会让我们过得更好。由于这种做法有时违背人的天性,因此很多人做不到,当然,这样也就给了那些能做到的人更多的机会。
《见识》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尤其“人生需要减法”这一章是对目前的我特别受用的一个观点。
我们都想要牛逼的人生,都羡慕那些有无数斜杠的人生,都把那些各个方面都很优秀的人当作“神”,但是唯独我们自己做不到。
我们都想要过富裕的生活,总是羡慕那些一出生就含着金钥匙的富二代,总想着我们也能有一个和他们一样的干爹,但是那只是我们的幻想。
我们有太多的选择,但我们却反而不知道该怎么选了;我们身边的机会有很多,但却没有一个机会眷顾我;我们拥有了比父母更多的条件和资源,我们最后却还要靠他们才能度过危机。
所以,我明白,很多事情并不是“越多越好”。
2
《见识》中说了一件事实,在美国大公司的高管中,印度人比中国人更多。这个有点不符合我们的惯有的认知,我们都知道,中国人和印度人都比较聪明、用功,起点也差不多,而近这些年,由于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人的起点甚至还略高一筹,那为什么结果反而会出乎我们的预料呢?
书中分析了很多原因,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印度人缺乏选择。
印度人缺乏选择的状态,以及不选择而产生的幸福感和成就感,帮助了他们的精英在公司里取得成功。
这种体现不仅是在印度人的工作中,在他们的婚姻中也表现得特别突出。他们大部分的婚姻依旧是“半包办式婚姻”,因为没有选择,只能好好去经营他们的婚姻,反而幸福指数比那些“只注重选择、不注重经营”的家庭要高得多。
由于印度和中国大部分的家庭一样,依然非常穷,能到国外留学或者移民之后的大部分人,几乎没有可能再回到印度,“由于没有退路,绝大部分到了美国的印度人,只好死心塌地在新的国家里经营好自己的工作,并且在并不宽的上升通道里挖空心思、削尖脑袋往上爬”。而相比现在的中国,似乎比印度人有更多的选择,他们可以选择回国发展,有更好的条件以及机会,或者只是把国外的公司当做职业生涯的跳板而已。
我们的生活中又何尝不是如此,都在倡导机会多多、选择多多,再怎么也能混出个模样,然而事实并非所愿,机会多、选择多,同时也代表着我们的诱惑更多。我们总是害怕错过“最好的工作”,害怕错过“最合适的爱人”,我们总是在不断的挑来挑去,最后反而把自己“挑花了眼”。
3
我特别喜欢一句话:少即是多。
如果当我们一生之中只能做一件事的时候,我想知道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我想,我们大部分人都应该是“大家”了。
我们每一个人的精力和时间都是非常有限的,说大点,只不过短短几十年,说小了,只不过就来世上走一遭。有人便说,既然时间如此珍贵和短暂,我们何不做更多的事,体验不同的人生。这句话没有毛病。但是,就是我们的时间宝贵,我们不更应该把有限的时间用来做我们自己觉得更有意义的事情上吗?我们不应该把自己喜欢的一件事做好,获得幸福感更强吗?我们不应该在离开这个世界时,在这个世界里留下一点什么东西,更值得骄傲吗?
我们永远不停地在各种选择中来回穿梭,不停去找“最好”的,可是这是一个无尽头的“黑坑”,我们掉进去之后,就永远出不来了,只能在里面永远不停地打转,直到你遗憾地离开这个世界。
很多时候,我们把太多的精力花在了选择上,而不是经营商,导致难以精进。或许少些选择,会更加聚焦,也会让我们更幸福、更成功。
以此警戒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