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誉安 Day85@365日更营
我曾思考过为何无论古今和中外,很多用来描述人们状态的词汇,都是与“心”有关。是因为大家都认为由“脑”组成的词汇不足以表达还是其他的什么原因。
比如我们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我们可以通过注视对方的眼睛,留意对方的眼神来透过窗户直抵室内。这个“屋子”或者说是这个空间,是为“心”。而从构词的角度来看,与之关联的是“灵”,灵魂?灵力?或者是神灵?
前几年好莱坞有部科幻片,叫做《超体》。其中讨论的就是当人类的大脑因为某些特殊的触发开发到100%时,会发生什么事情。剧本的基本逻辑起点是,爱因斯坦的大脑据说已经开发到了10%。当女主的大脑真的已经达到了100%的开发程度后,她的肉体已经不复存在,或者更准确的说她已经不能算作常规的硅基生命体了。她存在于宇宙的维度之上,所以对于地球上的一切来说,她已经是不知道高了多少个维度的存在了。
回到今天的主题,“净心”。净,清洁。净心,就是清洁心灵。逻辑的前提是心灵到底为何需要被清洁呢?
心灵存在于何处?对于人体来说,唯一能够通过物理具象的只有大脑。它是处理的中枢,即便是所有的思维最终能够追溯到的无外乎是脑神经之间的电脉冲。可也正是这些生物的电脉冲,使得我们人类的科学发展到了如今的互联网世代。
所以最近开始尝试进行冥想的练习。当我跟好朋友谈到我正在进行这方面的练习时,得到的果不其然是他们愕然的反应。直截了当的问我:“魔障啦?”
一些困扰我多年的思维纠缠问题,经年累月之后就像一团巨大无比的乱麻,无从梳理。导致了一系列的现实问题。按照既定的人生轨迹,从常规视角来看,我确实很感恩当下的状态。日更到了今天,发现已经码了将近10万字。意识流也好,无病呻吟般的无用也罢,这些文字能够勾勒出的,是越来越清晰的自我。
冥想的练习已经进行到了第9天。 所得不好说,因我能够明显感到的是改变是个多维度并且渐进式的过程。比如进行日更,开始樊登听书,找实体书阅读,在家庭生活中实践,每天在忙忙碌碌之余特别安排出来进行冥想的练习。都是开始从一个具体的点,然后逐步增加了其他的点。截止目前,最大的改变应该就是对于“取舍”的态度。
其实按照过去十余年的岁月蹉跎,能够活着,对于我来说都是一种侥幸般的幸运。特别是听了几遍樊登读书中的《一念之差》后,更是能够逐渐体会这种好像“冥冥中的定数”般的人生感觉。
从宇宙的维度上来看,地球上能够存在生命就是一个完全巧合般的概率事件,我们至今仍然在思考和探索其中的原因。
从我们个人的角度来看,一个人能够从受精卵成长为一个成熟的个体并经历生死轮回。其实过程对于我们自己来说,其中的不确定因素同样浩如繁星。所以这也正是佛家教导的如何面对人生中“无常”的禅意。
冥想练习到第九次,也让我有了些感悟。科学是一个试图通过数据的视角来帮助我们量化世界的过程,那么文化是否能够理解为一个从意识感觉的维度来引导我们体悟世界的工具。
冥想也许就像是一个编译器,将众多的知识理论,重新编码成直接的“感觉”输送到“心灵”中。练习中的大脑,如果让我事后描述的话,我觉得就是一个字:“空”。
我曾形容自己目前正在心灵的荒漠中寻找出路,现在觉得也许“本来无一物,何处惹荒漠”。
不过跋涉依然继续。
晚安,昨天的我。
你好,明天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