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从小,我就是一个喜欢用文字表达感情的孩子,曾经跟很多人有过书信往来,因为我不知道有些语言该如何当面去表达,或者常人说的那种渗透在骨子里的自卑,让人无法用语言面对面言说。
这几年,也断断续续写了20万字,但是依然还会继续写,因为内心最真实的想法还是没有被自己挖掘出来,我想寻找真实的自己,想知道自己到底想过哪一种生活?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些我统统不知道,也从来没有人告诉我。对,没有人告诉我。
这几年,总觉得自己看了很多书,但是豆瓣翻出来,才发现原来仅仅读过和正在读的加起来,才仅仅只有50多本书,其实家里的书架上,截止2017年,有100多本。现在不知道了,每次一去书店,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总是要拿几本,这是沈同学给我惯得毛病,他从来都是一个字:买。因为他喜欢。
最近一直待业在家,忙着反省,忙着找工作,但是沈同学每次都会跟我说,没事的时候,就多思考思考人生。貌似思考人生好像真的有助于身心健康一样,而我还真的很听他的话,忙里偷闲思考一下人生,不知不觉,脑海中就浮现了3年计划,5年目标,突然感觉到这是一个神奇的时刻。
在很多人看来,很多人都很成功,好像就自己很失败一样。其实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路要走,谁都一样,那些成功人背后的真实故事是没有任何人知道的,那些能说出来的故事,其实都是不痛不痒,真正败得的很惨的日子,都是无人问津的。
还记得年底参加《做自己》论坛,在很多人看来,活动真的很成功,很多前辈,都是业内数一数二的人物,而回到家之后,我和沈同学,意见趋同,看似华丽的外表背后还是缺点什么。
不错,沈同学是一个把除了死亡之外,其他事情都看得很淡的人,但是我并没有。我没有经历过人间的悲欢离合,我没有经历过人间的生生死死,我更没有一些起起伏伏地人生经历。所以谈起死亡的时候,我会抵触,我会害怕,曾一度因为这个话题,我嚎啕大哭。我也很疑惑自己,是怎么了?我无法释怀。
因为这样,在我的要求下,他给我买了《最好的告别》和《死前的最后一堂课》。
对,就是这些表面看起来很不错的活动,就是不深刻,特别的不深刻,那种无法渗透在骨子里的不深刻。我知道肯定会遭到质疑,但是我仅仅是保持对这件事情的好奇,仅此而已,时刻保持警醒和批判态度。
批判不是埋怨,不是批评,不是评价,不是愤青,是一种态度,是一种德性的态度。在福柯《什么是批判》的演讲中提出的批判思想一样,恰恰在于给人们展示一个开放领域,说到底,知识和权利的关系,或者权利关系,不是一个封闭的体系,而永远和可能性,和可逆性,和可能的颠倒相连系。
每个人都有自己看中的人,看中的事情,看中的一切,就因为这样,世界才更精彩,不是吗?
写着写着,我就开始放风了......
写于2018.01.17 @璐
�k�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