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希望成为一个善于谈话的人,那就先做一个致意倾听的人。
——戴尔·卡耐基
1、
认识一个姑娘,人挺秀气,名校博士,高学历人才,但不知道为什么,却一直单着。虽然也先后相亲了很多次,但却大多数无疾而终。
有一天,偶尔遇到她,我们就聊了一会,我随口问了她读书时的一些事情,想打发点时间。
可刚聊了几分钟,我就发现跟这姑娘真的没法继续聊天了。因为我所有的话,她接过去都是以“但是”这个词语开头。
比如,我说:“听说你们学校挺好的,老师们都很优秀哦。”
她答:“但是,大家压力都挺大的。上次听说有一个老师在上班路上过劳死了。”
我有点懵,不知道该接什么。后来又说了句:“恭喜你博士快毕业啦,读书其实也挺辛苦的。”
她答:“但是我愁死了呢,不知道工作应该怎么办。是回原来单位呢,还是辞职不干呢?烦死了!”
……
几个回合一走,我就无话可说了,只有匆匆告别。从此,再无类似的进一步交流。因为我实在是不喜欢句句被“但是”否定的感觉。
一晃几年过去了,小姑娘仍然单着,我想肯定有多方面的原因,但与人不能愉快地交流肯定也是一个硬伤。
2、
记得参加“爱与幸福”培训时,老师告诉大家,凡是说“但是”的人,前面哪怕做了再多的铺垫,也是无效的,因为你真正想表达的是“但是”,只要一说了“但是”,就等于否定了对方的所有观点,那么所谓沟通也就无从谈起。
想想的确如此。
老师为了让大家对这个词印象深刻,还曾经制定了一个规则——哪个学员在和老师沟通时如果说了一次“但是”,就要被罚款充作班费。
结果,两天的课程里,被罚的人还真不少,前赴后继地交钱。大家一边被罚得哈哈大笑,一边又为这强大的惯性思维而觉得可怕。
有了这么形象而深刻的课程印象,回到家里,用了好长时间去觉察和反省自己,突然才意识到,自己原来也是那么喜欢说“但是”。
从那以后,慢慢去觉察,去改变自己的说话模式,记住不轻易出口“但是”,也教育孩子少说或者尽量不说“但是”。
3、
曾经看过一个事迹,讲是一个年长的儒雅老师,所有人跟他沟通都如沐春风,欲罢不能。
这是为什么呢?
后来细心的作者才发现——原来这位老师不仅认真倾听每一个人的心声,而且无论对方说了什么观点、提出了什么看法,他首先表态的都是肯定性的话语。他会说:“是的!”接着从对方的表达中,找出科学合理的部分,进行放大,然后再委婉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所以,每一个人都觉得跟他对话,流畅、舒心且惬意,因为被肯定、被认同。而老师的观点,大家也都愿意接受。
这该是多么高的沟通境界!
《非暴力沟通》一书中,作者谈到“倾听和示弱的能力”时,也强调——“在一个生气的人面前,永远不要用‘不过’、‘可是’、‘但是’之类的词语。”说的也是同一个道理。
4、
不说“但是”,听起来很简单,做起来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我们习惯了想表达自己,想获得别人的认可,想证明自己的存在。
但如果想获得更和谐的关系,取得更好的沟通效果,我们就必须改变自己。
而不说“但是”,只是第一步,我们还应该努力向这位老师学习,不仅不说“但是”,还要多说“是的”——多发现对方的优点和闪光处,多倾听对方的心声,多体会对方的感受,在此基础上,再说出自己的感受、需要和请求。
都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好的语言是一扇窗户,可以带来和煦的风、温暖的阳光;而坏的语言,就是一堵墙,在彼此的心灵之间垒得越来越高,直至看不到一丝光亮。
就让我们从少说和不说“但是”、多说“是的”开始吧。
愿我们都能够通过学习,不断觉察、学习和改变自己,拥有越来越美好的和谐关系,愉悦他人,更愉悦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