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引力法则
1930年出版的《思考致富》(Thinking Grow Rich),到现在为止销量已经超过六千万本,无论在美国、还是中国、日本、欧洲、非洲都是畅销书。书中一直宣传着这样的理念:“只要你想得到,只要你相信,你就能做到。”
再找一本畅销书《正面思考的力量》,“要有美好的愿望,并全力以赴去追求。要有远大的梦想,并全力以赴去实现。要有宏伟的期望,并深信不疑。”
只要思考,只要相信自己,物质的财富,精神的财富就会朝我们走来。“吸引力法则”:你的生活是被你吸引过来的。
这是正确的吗?
不是的,只抓住了一个真相,然后将这个真相过分鼓吹,于是它覆盖了我们的整个世界。
在某种程度上,精神确实可以创造现实世界。Nathaniel Branden说过“人的自尊水平,也就是自信,对我们的方方面面有着深远的影响。比如我们的接人待物,我们的成就,能够取得的地位,在个人领域,会与谁坠入爱河,我们与配偶,孩子,朋友的关系,以及个人幸福的水平。”
但是只是一部分,还有另外一些因素在起作用。相信自己,成功的可能性会变大,但离不开刻苦勤奋与坚持不懈,离不开失败和失败后的成长。过分强调一部分的真相,会让我们付出沉重的代价。
代价是什么呢?
根据吸引力法则,一切都因我而起。那么,失败了,一切都是我的错,于是不再努力,离成功越来越远。
根据吸引力法则,一切都因我而变,短期内,相信自己会获得坚定信念,感到幸福。但长期来看,会让人感到沮丧,挫败,内疚,不快乐。因为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东西是不可控的。被酒驾司机撞倒而导致瘫痪,地震,火灾,很多事是不可预测的。
吸引力法则是对精神力量的的夸大和误解。只要相信我自己,成功就会向我走来,美好的爱情就会向我走来,这抹杀了勤奋,坚持,失败的关键作用。
对运动员的科学研究表明,56%的成功是由期望值决定的,取决于你坚信自己可以成功的程度。这正是很多畅销书所做的事,让我们相信自己。但是信念只是一部分的真相,不是全部的真相。
安慰剂效应
哈佛大学医学院的Herbert Benson教授在安慰剂效应这个方面做了很多研究。比方说,Benson找到了一些处在妊娠初期、有恶心呕吐症状的人,给妈妈们一些药,并告诉她们:“这是最新研制的药,能缓解恶心呕吐的症状,非常有效。”妈妈们吃了药果然好了,其实这是安慰剂效应,所谓的药,只是糖丸。因为你相信它能治你的病,结果糖到病除。
Benson又做了进一步的实验。再次找到了一些妊娠初期,有恶心呕吐症状的人。给了药,并做了同样的解释,这些药可以治好你的胃部不适。妈妈们的反应是确实感觉好了很多。只是这次不再是糖丸,而是非常小计量的(保证孕妇安全的计量)吐根,吐根是一种食物中毒时服用的催吐剂。但结果本来促使人呕吐的催吐剂反而治疗了孕妇的呕吐。
在Benson的书《永恒的治疗》中写到:“引人注目的是,病人的恶心感与呕吐反应完全终止了,胃胀现象也消失了,恢复正常。因为她们相信服用的是止吐药,所以竟然逆转了催吐药物的作用。这些妇女们抵御了本该让她们更加难受的催吐剂,单凭信念就治好了病。”
再举一个例子,Benson在日本进行过一个有关过敏的实验。对某种特定植物过敏的人被蒙着眼睛走进实验室,工作人员用过敏植物碰触他们的一只左手手臂,用另一种并不会引起过敏的植物碰触右手手臂。所以从理论上来讲,左手手臂会出现过敏反应,起疹子。但是因为蒙着眼睛,参与实验的人并不知道哪边是过敏植物,而这时,工作人员告诉他们相反的事实:“过敏植物碰了右手手臂,而另一种普通植物碰了左手手臂。”
这时神奇的结果是,他们的右手手臂出现了过敏反应,而左手手臂却安然无恙,仅仅是因为精神的力量。
类是的实验还有很多,这些都证明了精神的力量是强大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其他因素不重要,也不是说根据吸引力法则,生活中的一切都是由精神支配的。信念常常会成为自我实现的预言,但信念只是一部分的真相,不是全部的真相。
信念是如何创造现实的?
首先,动力。
这是非常明显的,当我完全相信自己时,很产生强大的动力,这会提高我成功的概率。如果我不相信自己,路途漫漫,希望渺茫,那么更容易选择放弃,无所作为,也就大大降低了成功的概率。
玛法老师所做的正是这件事,激励学生们相信自己,改变命运。这些学生便在这些信念的引导下,坚持不懈、刻苦努力,最终取得了成功。
其次,一致性。
在每个人的心中,对整个世界都有一个独一无二的认知模板。
举个例子,苹果会从树上掉下来,重力是模板的一部分;我认为我数学很好,在数学上很有潜力也是模板的一部分;我喜欢X这个人,这个人博学谦虚,我讨厌Y那个人,这个人冷漠,都是我们模板的一部分。
对于自然现象,对自己,对他人,我们在心中都有一个内在的模板。
与此相对的是外部的真实世界。在现实世界中,苹果会掉下来;现实世界中,我确实有数学天分;现实世界中,X很谦虚;现实世界中,Y不善于表达自己。
外部现实世界与我们的内在世界无关。不管我认为苹果是否会掉下来,成熟的苹果都会掉下来。有两个世界,一个是外部现实的,一个是内心感知的,把它们区分开。
接下来是重点:我们的精神不喜欢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的差异。我们喜欢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是一致的。如果不一致,那么我们就会觉得不舒服,非常难受,接下来我们会寻找一切办法,让内部和外部重新一致起来。我们会不惜一切代价,改变外部现实世界,或者是内心感知的世界,让内外重新变得和谐。
四种重建一致性的方法
第一,更新内部认知。
苹果砸到脑袋上,原来这是重力,于是牛顿更新了我们对于外部世界的认知,内外变的一致了。
原来他是内向,不敢去表达自己,而不是冷漠,于是我们改变了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内外一致了。
第二,忽略外部事实。
这是我们经常会不自觉的做出的反应。抛弃那些与我们的认知不相合的部分,于是内外一致了。
比方说在几千年的时间里,大多数人认为太阳绕着地球转,地球是一块平地,不是球形的。
第三,主动寻求验证。
比方说,我讨厌Y,于是我就努力寻找可以证明Y不好的事情,这种寻找经常是潜意识里不自觉的。他在公交车上不给老奶奶让座,找到证据了,所以他不好。
寻求验证经常和忽略事实一起用,Y上次给人让座了,但是我选择忽略,今天没让,所以他不好。重复一下前面文章的观点:关注的焦点创造我们的现实世界。
第四,创造新的现实。
第四点是这篇文章想要讨论的关于信念的,达成自己的目标会带来外部与内心的统一。
1954年5月6日之前,几十年的时间里没有人可以在4分钟内跑完一英里,外部的现实是4分钟是人类极限,每个运动员在内也都拥护这个外部现实。
班尼斯特说不,坚持,不懈的努力,于是班尼斯特创造了新的外部现实,证明了4分钟不是人类的极限。外部现实与内心世界达到了统一。
在举个例子,1870年代,很多科学家都在研究电灯泡,如何用电来发光。虽然付出了很多,但整个科学界依然没有什么进展,爱迪生也不例外。
有一次,一位记者对爱迪生说:“你致力于研究电灯泡已经很多年了,整个科学界都在进行同样的研究,但却一无所获。你已经做过5000次实验了,失败了5000次,放弃吧。”
爱迪生回答说:“我没有失败5000次,我成功的证明了5000种方法行不通。”
事实上,爱迪生在还没有发明电灯之前很久就宣布:将在1879年12月31日展示电灯。在那一天,爱迪生同样做到了。
爱迪生为什么会成功呢?
因为不同的解读
对这个世界的解读有两种,一种是主观的,一种是客观的。记者的解读是客观的,失败了5000次,这是客观事实。爱迪生的解读是主观的,面对同样的客观事实,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内心世界,会带来完全不同的结果。在爱迪生看来,5000个台阶通向最后的成功,5000次失败都是最后成功的敲门砖。
事实上失败远远超过5000次,爱迪生一生申请了1097项专利,是历史上最具有创造力的科学家,同时也是失败次数最多的科学家。重复前面文章的观点,决定我们幸福的是内部,而不是外部环境。相比信息,解析才是更重要的。
因为信念
爱迪生相信自己可以成功,在还没有做出电灯之前就相信自己。这一点和班尼斯特是一样的,班尼斯特在最好成绩是4分12秒的时候就宣布:“4分钟不是人类的极限”。这一点和美国的登月计划是一样的,肯尼迪总统在科技水平完全达不到,航天器的耐热材料都没有找到的情况下宣布:“人类将在这个十年内登上月球。”
因为坚持
失败是成功之母。所有的成功背后都有汗水,泪水。成功不是“我相信,我能做到”,成功是“我相信,我会加倍努力”。学会失败,从失败中学习,成功没有捷径。
所以,信念不是成功的全部。想成功,相信自己的同时,拿出行动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