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读书太少,以至于认为书名就是全书精神的概要,这可太不风流了。
刚读到第一篇《遍地风流》的时候,如欣赏西部片。作者浓墨点染,又善于留白,于是兴奋、期待的读者自动脑补着侠骨柔情的细节,顺便恍然大悟为什么阿城若干次被提名最佳编剧。他的文字太有画面感了,色彩、动作、声音,一帧一帧呈现出来,悠然,肃然,刀劈斧凿一般,摄人心魄。
往下读,日星隐曜,山岳潜形,猝不及防地,一盆盆浊黄的冰水扣在刚才还在恣意徜徉的脑袋上。《彼时正年轻》《杂色》,读得一腔幽怨,满怀悲怆。质疑这《遍地风流》的书名,风流是快活的,轻松的,浮云流水一般,可这“风流”越读越沉重,越读越黯然。眼前影影绰绰,人鬼难辨,魑魅魍魉,横行肆虐;脚下血污横流,凝滞沉积,浸染大地,永不消散。草木失色,人间失格,许多人只是人形躯壳,神魂早已被鬼畜牵走,那些继续做人的,惶然低伏,逆来顺受。
涩住了,不忍卒读,小人物被历史的“红”流裹挟拍打,根本无力挣扎,碎如齑粉,散入尘烟,实乃命也。他们的某些碎片,有幸被阿城这样的人捡起,粘贴在小本本上,传阅的人们唏嘘感叹、痛心怜惜,这算不算是对那些无辜生命的慰藉?
长吁一口气,坚持读完(后面的速度明显加快了),好在峰回路转,最后一部分《其他》终于有了斑斓的色彩。嘈嘈切切错杂弹,各色人等历人间。
“编集旧东西,头皮要硬一些,硬着头皮才能将一些现在看来脸红的东西集在一起送去出版”,阿城说的没错,俺再补充一句,读这本书,心也要硬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