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格里拉,所谓的最接近天堂的地方,也是人们向往的地方。
“香格里拉”一词,是1933年美国小说家詹姆斯-希尔顿在小说《消失的地平线》中所描绘的一块永恒和平静的土地。香格里拉这一“世外桃源“的像征成了人们追求寻觅的理想境地。“香格里拉”在藏文资料中记载为“心中明月”之意,它是藏民心目中的理想生活环境和至高至尚的境界。
迪庆高原就是人们寻找了半个世纪的“香格里拉”。雪山环绕之间,分布有许多大大小小的草甸和坝子,它们是迪庆各族人民生息繁衍的地方,土地肥沃,牛马成群。在这片宁静得土地上,有宁静的湖水,神圣的寺院,淳朴的藏族人。香格里拉,自古就是藏民族最理想的“如意宝地”,藏族民歌唱到:太阳最早照耀的地方,是东方建塘,人间最殊胜的净土,是奶子河畔的香格里拉。
香格里拉是多个少数民族交错聚居地,在这里生活着藏族,汉族,纳西族,傈僳族,彝族,各族友好交往,和睦相处,宗教和文化都不相互排斥,而是不断的融合中共同发展。香格里拉又处于连接祖国内地和广大藏区以及邻国的茶马古道的要道。
香格里拉的特产,主要有牦牛肉,冬虫夏草,贝母,奶渣,青稞酒,麝香,雪莲花,银制品。民族工艺有藏式木碗,藏毯,铜器,银器;还有藏医,藏药,东巴象形文字。
香格里拉的藏式民居。这里的民居大都有两层,是木框架结构,屋顶用木板做瓦,四周还压着大石头,宽大的屋檐,室内外雕梁画栋,屋顶上经幡飘舞。每户都有一个院子,院门不喜欢朝向大路。他们习惯用泥土做墙,混合石料,碎木材,枝叶等组成“保温层”共同构成,内部由木料支撑。这些房子都建得上小下大,呈现出轻微的梯形结构。
这里有献“哈达”的礼节,婚丧节庆,迎来送往,拜会尊长,送别远行,都有献“哈达”的习惯。是队对方表达纯洁,诚心,忠诚,尊敬的意思。
这里的藏民以穿皮袍为主,衣服结构肥大,袖口宽敞,穿着自如。白天温度高时,可以把袖子脱掉,夜里可以解带和衣而眠,这种设计是为了适应高原早晚温差大的气候特点。他们的配饰有耳环,胸饰,腰饰和手饰,多以金,银,铜和珠宝,石器制成。有的雕刻着精美的花纹。
还有值得一提的是饮食。这里人们不可缺的酥油茶,酥油茶制作简单,先用茶叶煮成清茶,加入酥油,盐,鸡蛋,香料,搅成水乳交融的样子就可以喝了。
糌粑是这里的主食之一,主要以青稞为主,炒熟磨细,就变成了香喷喷的糌粑。食用时先在碗里放酥油茶,然后把糌粑加入碗中,用手搅匀,捏成小团就可以吃了。(我从没吃过,觉得不卫生)
进入藏区,路边随时可见石头堆起来的玛尼堆,这是藏传佛教信徒把刻有六字真言得石块,牦牛头骨或压有佛像的泥模置于交通路口,插上经幡,祈求平安幸福。
这里的人们还有一个很不雅的习惯,就是随地大小便。藏族服饰都有一个像裙子似围裙,内急就把裙子散开,人就蹲下去了,有的人还找个背人的地方,有的就在马路边。有时也会见到穿喇嘛服装的男人,这些男人也是这个习惯,喇嘛服都是裙子一样的,有的和上衣连一起,有的衣服和裙子分开的。
香格里拉在我的印象中,它只是适合旅游的地方,旅游的时候住上几天,看看这里的景色,感受这里的饮食文化;因为这里高原气候,空气干燥,缺氧,早晚温差大,时候长了,都会得痛风,一到天气变化就会发做,也会看到很多走路一拐一拐的。我在这里生活了6年了,现在已经有点症状了,天冷的时候,脚趾尖就会痛,当地人说这是痛风的前兆。所以,我在这里的时间也不会太长的,等女儿大学毕业,有工作了,我还是回老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