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国内每一个学过政治的人,即使什么都忘了,至少有个叫做「唯物辩证法」的概念还是有些印象吧。至少于我而言其他概念早就丢到床底各类鞋盒里了,只有这个家伙还无比牢固地在脑容量里占有一席之地。
之所以能够如此印象深刻,倒不是对其有多么深入的理解和认识;恰恰相反,只是因为其解释过于万能,根本用不着理解。
所谓的万能,就是无论A和B两个概念看起来多么相斥,在唯物辩证法里,他两都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是始终不可分割的。矛盾具有斗争性和同一性两种基本属性。
记得当时课堂上举了一大堆的例子,什么爱和恨是对立统一的,微观和宏观是对立统一的,内容和形式是对立和统一的……反正所有的中文反义词都可以往这个句式里填空,绝对错不了。
这个观点是否完全正确,不多做评论了,只是现如今慢慢琢磨,关于「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倒是有了些认可,在文学作品里内容和形式确实是相辅相成,甚至形式的作用会大于内容的,而不是所谓的「内容为王」。
比如悬疑类小说。
如果一本悬疑类小说,声称其内容无比精彩,但是形式上却偏要选择顺叙,那么对读者而言将会是一种怎样的阅读体验?
读者首先读到凶手在作案现场是如何杀人的,然后再开始读侦探推测凶手是怎么杀人的……
Cut!
相信普通读者在看到这里时就已经不耐烦了,毕竟接下来侦探再怎么严密推理寻找真凶,读者都很难保有兴趣。这种感觉就好像你已经知道魔术师的伎俩,接下来魔术师再怎么在舞台上制造氛围,对你来说都是寡淡无味的耍宝。
可见,对于悬疑类小说而言,为了让内容始终勾着读者的眼神,最合适的形式通常是倒叙或者插叙:先说侦探开始推理,然后一步步还原凶手过去的行为,最后解开凶手的身份。
这才是传统悬疑类小说的惯用套路,也是长盛不衰的写作手法。
除了悬疑类小说,还有一本奇书对形式的运用更为巧妙,那就是《S.》。这本书的奇特之处在于,其文字内容不变,但是通过不同的观看方法却可以得出不同的故事,可见形式不仅重要,甚至于还颠覆了内容。
同样基于形式对于内容的作用,我才有意在故事《各自的38天》里,把第18天的内容作为终点,而不是第1天或者第38天。
因为故事所要表达的观点在于:转折才是高潮,终点不过是延续。男性由不在意到悔恨,女性从伤心到释然,两人或许可以挽回但是在转折点错过就是一生的错过。
另外时间上交叉叙述也是向《和夏天的500天》学习,通过不同时间不同人物但是相似的行为,透露出男女主人公的区别,进而解释了为何会错过的真相:完全不一样的两个人,终将分开。
内容和形式的合作,除了在作品通篇的叙述上,在作品内部也同样存在。
比如梁鸿老师在其作品《梁光正的光》中,对标点符号这个形式的应用就起到了与众不同的效果:
你跑啊你带着人家跑啊你跑到天涯海角跑到北京跑到天津跑到西藏你欣赏祖国大好河山吃香的喝辣的你高高兴兴说说笑笑你哪儿来的钱你麦冬都赔了你贷那么多钱你不管了你带着人跑了你不管我们你谁都不管你只管你自己你不管她们你还怪她们你让她们三个孩子管一个更小的孩子他们那么小他们没有妈了就已经够可怜了他们有爹可也失去他们爹他们爹不但不管他们还让他们管一个小孩子天下又这样的爹吗你天天说你稀罕我们你哪儿稀罕我们你稀罕我们的啥你要是稀罕我们……
相信没有几个读者在初次读到这一段时能够毫不费劲地读下去。毕竟缺少了重要的标点来断句,读者经常读着读着就不知道眼神该在哪里停顿。
而这正是梁鸿的高明之处。这段文字重点不在于内容,而在于通过砍掉标点符号后,读者感受到说话者那种排山倒海的气势,那种劈头盖面不带喘息的咒骂,以及说话者语气中的情绪。只要这种情绪传达到读者内心,作者就成功了,至于内容其实只是辅助。
这里顺便说一句,梁鸿就是那位写出非虚构作品《中国在梁庄》的作者,在那本书中她对中国农民的解读非常深刻,只是没想到她的小说也如此有功力。
其实,形式对于内容的辅助远不止标点,这里再举一个可以形式为内容服务的例子。
众所周知,文字相比视频等影视作品的缺陷在于,视频在转场时只要画面一切或者声音一变就可以很明显地告诉观众下面是另一个话题,可是文字做不到,它需要明显的提示来告诉读者:这个话题结束了,下面是另一个话题。
通常提示就是利用(一)、(二)、1、2等序号,其实除了序号我们还可以利用插图来起到转场的作用。
事实上,无论是过去的小说还是现在微信公众号都会在文中进行插图,但是这些图片很少为内容服务,记得小时候看《水浒传》明明已经看到宋江三打祝家庄,结果下一页的插图竟然还是急先锋索超邀斗青面兽,弄得当时的我一头雾水,以为自己看错页了;同样现在很多公众号放图插入的位置也是千奇百怪,并没有和内容起到联动,实在浪费了一个为内容服务的好形式。
因此,为什么不在需要转场的地方插入图片呢?由于人类识别图片信息和文字信息的大脑区域并不是一处,读者在看图时自然而然地就会停顿下来,也就容易接受转场的提示了。当然如果这张图片和下一个话题还有关联,那就更妙了。
其实从合作角度来看,内容和形式或可看成是大师和工匠:大师天马行空,思绪万千,负责制造翔实的内容和充沛的情感;工匠善于各类奇技淫巧,负责把这些内容用合适的形式表达出来。
打造一个优秀的作品,两者缺一不可,对立而统一。那些打着「内容为王」旗号的信息售卖商,他们只是为了突出自己产品的「干货」标记而已,他们在形式上的运用更为奇巧,否则你怎么解释为什么同样是鸡汤,这碗你爱喝,另外一碗你就难以下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