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
诗人余光中今天病逝了,享寿九十。
漂泊四方,他用一生咀嚼乡愁的滋味。
著作等身,他用妙笔提炼乡愁的精髓。
江山北望,神州茫茫,一湾浅浅的海峡,隔断了他望乡的殷切目光,却割不断他思乡的百转柔肠。
余光中老先生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泉州永春。1950年他随家人迁居台湾。多年来,余光中笔耕不辍,创作了许多经典的诗歌和散文。梁实秋曾称赞他“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
1971年,20多年没有回过大陆的余光中思乡情切,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里写下《乡愁》。一首《乡愁》,传诵至今,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40多年来,这首诗在海内外华人间被广为传诵,感动了无数远离故乡的游子。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20余年来,余光中回大陆60余次,到了山东、湖南、湖北等很多“小时候都没去过的地方”,写了许多关于返乡的诗。曾获颁20多所大学客座教授,并任北京大学与澳门大学驻校作家。
在余老看来,个人有小小的回忆,几十年而已。整个民族却有几千年的记忆,大的记忆,那些记忆变成典故,变成神话,变成历史,那些历史你走到哪儿会带到哪儿,所谓的秦魂汉魄,宋魂唐魄就在身体里。
他曾动情地表示:“虽然出生之地已到处高楼大厦,但也不乏依然故我的江南人家,以及庭院里生长着的一株株桂树枝叶茂密,它让我闻到了小时候的桂花香味,只是再也寻觅不到儿时捉迷藏的小伙伴了。”
但余光中又不仅仅是一位诗人。他长期投身大学教育事业,一生笔耕不辍,在诗歌、散文、评论、翻译四大领域都有所成就——现已出版诗集 21 种、散文集 11 种、评论集 5 种、翻译集 13 种!他身上的标签,当然不应该只有“诗人”一种,那也未免太单薄了些!但不可否认的是,在他的众多散文、评论以及译作中,始终流淌着的,却是一以贯之的诗意——只不过,一开始像是小溪,浅浅的;后来变成了大江大河,浩浩荡荡,却深不见底,只有那一种澎湃的气势和开阔的视野绝不容疏忽。
你看他写火车经过隧道:“黑黝黝的山洞一口接一口来吞噬他们的火车。他们咽进了山的盲肠里,汽笛的惊呼在山的内脏里回荡复回荡。”
写阳光:“如果他有那样一把剪刀,他真想把山上的阳光剪一方带回去,挂在他们厦门街的窗上,那样,雨季就不能围困他了。”
写树轮:“这些黄褐色的曲线,不是年轮,是中国脸上的皱纹。”
写日出:“我要亲眼看神怎样变戏法,那只火凤凰怎样突破蛋黄怎样飞起来。”
写梦境:“梦是一床太短的被,无论如何也盖不完满。”
这字似流水般潺潺,似冰雪般剔透。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余光中先生为我们展现了文学美的不同形式,在他的文字里我们可以感知古典诗词的悠长的意味,同样也能体味幽默所携带的理趣。这种感知与体味都能慰藉我们的心灵,同时还能让我们欣赏文学所携带的力与美。
对于两岸的青年人,余老满怀期待,他曾在《孩子,我希望你是这样的人》一文中写下这样的文字:
孩子,我希望你自始至终都是一个理想主义者。
你可以是农民,可以是工程师,可以是演员,可以是流浪汉,但你必须是个理想主义者。
......
不管世界潮流如何变化,但人的优秀品质却是永恒的:正直、勇敢、独立。
我希望你是一个优秀的人!
前尘隔海,古屋不再。对于老先生最好的怀念,便是去阅读他,去成为一个正直、勇敢、独立的理想主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