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22日,与我们近在咫尺的又一个地标型商业广场————LCM置汇旭辉广场盛大开幕了!这是洋泾镇的一次让人惊叹地华丽转身!我一次次地走近它,无数次沉醉在那一片让人炫目的光彩之中。
据介绍,LCM置地旭辉广场将“Let’s Create More”的理念融入到这一组建筑设计中……为不同年龄、性格、爱好的消费者定制体验场景:1500平方米的精品酒吧街“嗨街”;3000平方米“儿童主题乐园”;2000平方米的“生态艺术公园”将商业置身于公园之中;还有紧密连接LCM和规交六号线北洋泾路站的“上海第一道彩虹桥”;以及历史人文空间“李氏民宅”等等……
这个位于家门口的惊喜,让我激动的同时,也是感慨万千。谁都喜欢今天这时尚、美丽、高雅的容颜,但有多少人还记得昨日的风貌及变迁之不易呢?
作为一个老邻居,我恰好有幸见证了这个蜕变的过程,回首之际,那些还未曾老去的记忆仍然清晰可见:
十七年前,在我第一次走进洋泾镇的时候,这一片还是个垂暮、败落的江南小镇的样子。镇里原有的那条街道弯曲狭窄,临街的店铺多是砖木结构的平房或是二三层的老式楼房,买卖的都是些集市上常见的日用杂货、酱菜、生鲜及蔬菜等等。价格比附近几家菜市场都便宜,周边的居民也喜欢到老街上去淘便宜货。但因街道窄小,沿街摆卖的摊位多,小镇的卫生状况就一直不怎么好。
六师附小原是这镇子里的小学,陈旧的校舍看上去蛮有历史感。后来,罗山路羽山路那边建好新校舍才搬走的。
儿子上的幼儿园离小镇不远,是镇上的医院每年负责给孩子们检查身体。有一次体检是在孩子感冒痊愈之后,检查下来说某个血常规指标偏低,要求我们带过去复查。医院就在建平中学斜对面的小路上,也是小镇外围,破旧的样子像极了我小时候去看病村镇医院。大门外面挂着医院名称,长板上白底黑字。进去是个小院子,往里走的几间就是医院,小小的扫一眼就知道化验室在哪里。来地段医院就诊的大多都是老人和小孩。
有一次,听幼儿园老师说镇上的房子发生了火灾,隔壁班有小朋友家被大火吞噬了,幼儿园还号召大家为他们家募捐。再过没多久,小镇开始拆迁,听说有人不愿意,闹得很凶。
又过了一段时间,我筹备奶茶店,需要做货架。听人说镇里的旧货店里有一批比较新的货架可用,我和朋友就跑去看。那时候,镇里的人好多都搬走了,里面被拆得七零八落,许多原本有生机的房子,人走茶凉显得特别残破、凋敝,还有些已成了残垣断壁。不经意间,小镇像被遗弃的旧玩具一样,失去了神采。
然而,拆迁后,这里并没有大家预料中的大规模改建。在随后的好几年里,那片废墟之上建了移动棚的菜场,活跃着很多做小本生意的流动摊,卖菜的、卖鱼的、卖肉的应有尽有。这个自由集市,虽然有人监管,但环境依然是脏乱差。
孩子上小学后,我往那边去的少了。听说菜市场开开又关了,说是在规划建公园。的确,沿河的两岸开始修整,有点像在建公园。有一次,我在张扬路上骑车,过桥时从桥上往河两边看,居然在一个隆起的新土堆后面看到了一户人家,大约就在今天彩虹桥的位置。房子在土堆另一边,被土堆挡了一部分看不真切,很清晰的是镇上民居的样子,在瓦砾和堆土丛中,像个临时窝棚一样,据说是拆迁钉子户。我很担心他们的用电用水是否正常,站在桥上瞅了半天,发现屋子边上还种菜了,依稀有蚕豆,有豇豆等。竹竿搭的架子上藤蔓缠绕着向上生长,看上去无忧无惧。
再后面几年,我陷在自己鸡飞狗跳的生活里,也缺少对其他事八卦的热情。尤其是孩子上初中后,基本不大经过那边,也不知道这个钉子户后来的故事。
大约两年多前,待我重新搬回来时,偶然经过发现那里已经完全变样了。一个高档的住宅小区拔地而起,我跑去售楼处打听,人说开盘就售磬了。因在内环以内,价格贵得令我咂舌。当时也注意到靠崮山路还在施工,想当然以为是住宅小区的二期工程也没兴趣多问。
没想到今天揭幕,竟是这样一个华丽丽的商业中心,不但建筑外观新潮时尚,还吸引了许多大品牌的商家。如今走在LCM,眼前是一个接一个英文品牌名,一楼大厅还有大英博物馆的百余件复刻品也在此展出,排队等待参观的游客拐了几道弯。另外还有文艺范十足的咖啡馆、酒吧、以及来自各地香味四溢众多餐饮美食都在此扎根了……回想昔日残破败落的老街,历经磨难换来今日的璀璨,实属不易。
这十多年漫长的岁月,只不过是个历史的瞬间,我所见证的正是人类发展变迁中的一个瞬间,这些记忆中的片段,也让我清楚地看到了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将要到哪里去。
从明清历史中走来的洋泾镇,像带着时间味道的陈年佳酿,饱经岁月,历尽沧桑,在无数希望和痛苦的磨砺中才蜕变成今天这个美好样子。真心希望这里的商圈从此兴旺发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