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小Z经过与全江苏52.7万高考考生的激烈角逐,在全省1000名左右的名次下进入上海财经大学就读。同宿舍的小Y,上海考生,非重点高中,班级中等偏上排名,也经过努力进入上财就读。
今天这篇随想讨论的是不同区域之间,比如上海和江苏考生对于高考所付出的精力问题。对于江苏考生而言,从幼儿园开始,一直到高考之前,若想考入一所一流的大学,绝大多数的精力均投入在准备高考,很难有时间去发掘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而上海考生一方面由于注重综合素质教育,另一方面,高考的竞争力并没有到白热化的程度,因此他们的经历还可以分散给自己的兴趣爱好,比如编程、舞蹈、钢琴、绘画、甚至是美妆。
毕业后,小Z进入一家外企工作朝九晚十,平均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几乎没有额外的娱乐时间,每个月的收入绝大多数是工资,还有少部分的理财收益,其实很明显靠贩卖时间的打工根本不可能实现财务自由。如果想要增加收入又没有什么一技之长,也没有资本积累,很难形成被动收入。
而他的同学们,尤其是是他的上海本地生源的同学们,却都有各自的被动收入,且都能干自己的兴趣爱好挂钩,比如那位爱好美妆的同学开设了公众号教授美妆装搭配以及进行代购;那位爱好编程的同学可以开设编程教学,并将自己设计的课程放在网上进行出售。还有一些爱好虽然没有发生直接的变现,但也由于在集体活动中大放异彩,让领导信任和偏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