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结束第二次咨询之前,我照例问了一下坐在对面的来访者,有没有什么问题想要问我。因为这位来访者之前有过咨询经历,我想了解她在我这里的感受如何。当然,我更希望通过这种方式,与她建立起一种良好的咨访关系。
“之前的咨询师会跟我说很多东西,但是这两次咨询似乎都是我在说,你并没有给我什么特别的建议。”
我点了点头,表示理解。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疑惑,“如果一直都是我在说话,咨询师只是倾听却不给建议,这样的心理咨询对我到底有没有用呢?”关于这个问题,我想结合自己的咨询经验分析一下,为什么心理咨询师的话那么少。
在没有掌握足够多的线索前,不要轻易做判断
几乎每一个到我这里咨询的来访者,都是带着各自现实问题而来的,他们希望可以从我这里得到建议或是解决方法。但是由于心理咨询的性质,在初始访谈期间,我通常是不会给建议的,原因如下:
首先,很多道理来访者都懂,我没必要再跟他说一遍;
其次,相比解决问题,心理咨询更多关注的是问题背后的心理机制,即来访者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困扰,阻碍他的是什么;
最后,在没有建立信任关系之前,我无法判定来访者是否呈现出了他真正想要解决的问题。
第二点尤其重要。记得之前有个患有暴食症来访者,她想咨询如何减轻自己的暴食行为。我不用告诉她暴食行为的害处,也不用建议她只要按时吃三餐就好。因为道理她都懂,可就是做不到啊。因此,在前几次咨询中,我会尽量多地去了解她,听她说,弄清楚她的成长背景。总之,我要收集所有与来访者相关的信息。
在什么都不了解的情况下就给别人提建议,在我看来是非常武断的。如果没有深入地去了解一个人,去体会他的处境,你给出的建议常常显得冷冰冰的,毫无温度。还记得小时候看《名侦探柯南》,毛利小五郎经常在还没有弄清楚案情的情况下就指出犯人是谁。而柯南不一样,在找出凶手之前,他会尽可能多地去寻找线索。
在没有找到足够多的证据前,不要随意下结论
还是以患有暴食症的来访者为例。在前几次的咨询过程当中,虽然我更多地时间是在倾听,但同时我也在形成自己的假设,或者说一种解释:来访者是如何形成暴食症的,为什么她即使知道了这是一种不良行为,依旧无法改变。
过往的研究表明,暴食症患者常常比较缺爱,并且对自己的外在有着扭曲的认知。因此,我会假设来访者在童年的成长过程中,有可能缺少来自父母的关爱。但这都还只是我的假设,它有可能是正确的,也有可能是错误的。我不能把这当成我的结论,而是需要向来访者提问,去了解更多的信息验证我的假设。
同样,在《名侦探柯南》里面,柯南在了解案情之后,会形成犯人的雏形,但他不会就此停止,而是会去寻找足够多的证据验证自己的假设。只有当作案动机,犯罪手法等都确定之后,柯南才会借助毛利小五郎,开始自己的推理。
所以,请你理解,咨询师在做一个安静的倾听者的同时,也在试图理解你,了解你的一切。你是个什么样的人,你曾经发生过哪些事儿,你的成长经历是怎样的,你对自己的症状又是如何理解的。只有在深入且全面的了解你之后,咨询师才能够针对你的“症状”给出最有效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