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阵子一位朋友送给我一套茶具,打开看了一 下很漂亮,是景德镇产的青花瓷。今年过年的时候决定拿出来用。清洗干净后,拿出上好的普洱,烧开水洗茶冲泡。过程中发现这个茶壶的壶嘴有问题,太短,往出倒的时候洒的到处都是。
于是我开始评判这个茶壶了,甚至我开始评判那个设计茶壶的人太笨了,不以客户为中心等等,就差评判送茶具的人不会买了。我想到在广式的早茶楼用的茶壶,许多在原来的茶壶嘴上有安装了一个塑料的壶嘴,以方便不会外洒。可又一想,如果我这套精美的青花瓷器再配个塑料壶嘴,岂不画蛇添足影响整体的美观。唉!好端端一套茶具中看不中用,难道是“聋子的耳朵——摆设”不成?心里不禁升起点小遗憾。本能的就会联想到,教练型领导力第一阶段研讨会上,每次都会分享关于人生的三个时空,即过去、现在、和将来。然后区分出我们既不能回到过去,又不能去到将来,而唯一可以操作的时空即是当下的事实。做为研讨会的导师和带领者,我也在不断地觉察着自己活在当下的能力,尤其是当有情绪光临的时后。我觉察到当我进入评判的时候,我的头脑已经进入了过去的经验和未来的遗憾当中,我已经远离了当下。头脑是个很狡猾的东西,它知道我很需要它,所以经常得寸进尺,无孔不入。我需要头脑进行思考时,它不一定非常配合我,有时会胡思乱想,不能集中注意力,而我大部分时间不需要思考时,头脑却如同一个精神病患者一样在喋喋不休地自我对话。尤其是上完课后想休息,大脑皮层依然很兴奋,这种内在对话尤为的明显。
那么我说的这个“我”是谁?“我”和头脑是什么关系呢?
按照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原理,每个人都有三个我:“本我、自我和超我”。 简单讲 “本我”就是本能的我,是人原始的需求和力量的来源,它属于潜意识范围,不受理性、道德、法律和各种社会习惯的约束,任性像小孩子。“自我”是为了满足“本我”的需求,在社会环境下的理性选择。 而“超我”则是后天成长环境和社会环境形成的道德化了的“自我”。换句话说,“本我”是不讲道理的、冲动的甚至是野蛮的,而“自我”是理智和审时度势的,而“超我”是打着高尚道德旗号的。这个“自我”会在“本我”和“超我”之间起了很好的平衡作用。就好像“自我”挑着两桶水,一桶叫“本我”,另一桶叫“超我”,如果往“本我”那边倾斜太多,过度满足自己,就会让身边的人感觉到太私和自我为中心;如果往“超我”那边倾斜的太多,就会因为利他而得到舆论的好评,说你是个好人,但“本我”没有得到满足。所以,不管往那边偏,都会走的踉踉跄跄。我们通常说的健康人是两边走得比较平衡的人,然而即使再平衡,依然还有两个重重的桶。
古代有一个 “孔融让梨”的故事,试想一下小孔融,他的“本我”想吃一个最大的最好的梨子,可是他的“超我”对他说:“一个卓越的小孩因该是怎么样的?小子,你还想不想往下混了”,他的“自我”平衡再三,唉!于是孔融的小手伸出去拿了一个最小的梨子,结果赢得了“孔融让梨”的美名,“超我”胜!哈哈!这是一个压抑了“本我”但发展“超我”的故事。后来怎么样了呢?我去百度一段给你看看,等一下啊!:晕呀,关键词是“自负”“自大”愤青一个呀,咦!咦!还被曹操杀了,衰仔呀。“本我”得不到满足,后果很严重。这样类似的故事在我们的童年应该有很多,发展出“超我”带来的好处是,会得到父母亲和身边的人认可赞扬和爱。带着这些模式,成年后还会得到不断的强化。这样看来,这个“三我”对我们自己而言,其实都是一种生存策略而已,本质上并无高尚可言。那么“我”是谁?是这个“三我”吗?答案是肯定的,同时又是否定的,因为我能看到我在玩一个“三我”的游戏,那么那个在看的“我”又是谁呢?这个问题令人震撼和激动。
春节期间和儿子聊天,他和我分享新的一年的计划和未来的人生目标的使命,同时也表达了他的一些无力感。做为一个当教练的妈妈,我知道儿子在我面前是开放信任的。接下来我们聊得很深入,包括他的过去的感情经历、成长的心里路程,谈到未来,他说那个目标和使命好像是因为他过去的经历而被强加上去的。于是我就问了几个教练用的假设性问题:
“假如你说的关于过去的故事不存在呢?
过了一会儿儿子回答:“那我会很轻松”;
我又问道:“假如你说的那个目标和使命也不存在呢?”
他沉吟片刻,惊讶地说:“那不是什么都没有了吗?”
我没有回答他的问题,只是静静地看着他。
慢慢地他说:“我好像看到有一个像柚子一样的东西,剥掉了一半皮,又被剥掉了另一半皮,里面那个东西白白的,在发着光。”
我对他说:“闭上眼睛,感受那个白白的发光的东西,和祂在一起。”
又过了一会儿,他睁开了眼睛,脸上闪动着喜悦的光:“哇,教练很神奇”!
我问:“那现在怎么看待你的目标和使命呢?”
他有力量地笑着说:“那就干呗!”
那一刻我明白,儿子感受到了完全和自己在一起的力量,那就是当下、那就是临在。当时他也感染了我,我和他一起进入到临在的状态,感到很喜悦。我想儿子看到的那个白白的发着光的、具象了的东西就是人格面具背后的存在,那就是被“三我”掩盖着的“真我”。其实在我们生命的许多时刻,都会经验到类似的体验,诸如放下头脑“忘我”的时刻,就是进入当下与临在的时刻。
在CP教练技术课程中,有一个关于“真我价值”的探索,它是关乎于我们是否对自己的目标与愿景充满着激情与动力。那个“三我”其实是我们的人格面具,是假我,假我的面具下没有真激情。而“真我”永远活在当下,活在此刻。
“三人行必有吾师焉”,其实岂止人是我们的老师,只要留心老师随处可在。面对这套青花瓷茶具,我开始先让自己静下心来,和它保持临在。我端详着它的图案与花纹,抚摸着它光滑的瓷釉,感受冲泡时茶壶散发出来的温润,深吸着茶叶与沸水作用后的清香……当我缓缓地将茶水倒入滤杯,我发现原来只要壶里的水不要太满,倒的时候用力不要太猛,茶水是不会洒出来的。由此回想自己的人生境况,何尝不是“太满”和“太猛”呢!慢慢地将滤好的茶倒入可以隔热的小茶杯中,端起来用鼻子深深地吸一口茶香,最后将茶汤饮入口中停留片刻咽下,口中继续地回味着、回味着……真的是“不羡鸳鸯不羡仙”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