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农村人,童年时期的贫穷,有大环境下农村经济闭塞的影响,也有一些特殊时期,家里2-3个张嘴货被罚款到解放前的原因。
我是85年的,不知道其他同龄人的童年怎么样,我的童年里有几个关于贫穷的片段,一直记忆深刻。
贫穷之一:借盐吃的童年
儿时那个晚上,我只记得母亲怀里抱着弟弟,我跟在母亲身后拽着她的衣角,在黑夜里深一脚浅一脚的走过3家街坊邻居,到一家栅栏门前停下。
这家的女主人母亲称呼她为嫂子,我称呼为伯母-小泉母(接下来我会专门写一篇:小泉母)。
母亲喊一声:“小泉嫂子,我来了。”
一个黑影走过来,和母亲说过些什么我再也记不清楚。我隐约只记得对方说:“不迎接你来家里了,你等着我,没有了再来。”
那个场景就像黑夜里2个人在约好的地点等待交易,甲方说我到了,乙方从掩体里走出来说你等着给你拿货。
那个清冷的夜晚,母亲和小泉母两个人的默契或者是信任,一直都温暖着我几十年,甚至融入我一生的时光里。
我们转身再回到家里,点上煤油灯的光亮下,我看到了半罐头瓶的盐。
那时候,我家穷的连最基本的盐也是吃不起的。妈妈选择在晚上去街坊家里借一些回来吃。
每每我再回忆讲起这半罐头瓶的盐巴时,母亲总会补充我说:“那时候买盐要去赊账,而母亲已不能保证自己还有勇气再拿回来赊账5毛钱的盐(就如今天的信用卡透支过度)。”
儿时的记忆里,老家的院子是老式四合院里的主房。进出都需要走过一个长巷才能到街上。那天的巷子,回家的夜,我觉得走得特别长。
不知道是感激邻居的慷慨借盐行为,还是我这个小小的人儿内心对贫穷升起的窘迫感和无助感。
我现在觉得是那是一种感恩的心思!
现在老家的灶台旁边,一直都还有口径大小不一和高低不一的玻璃瓶子,里边装着各式各样的调料。有盐、五料(主料是花椒,在锅里烘干后用蒜臼捣碎)、味精、鸡精等。而装这些调料的玻璃瓶很多是吃过的玻璃罐头瓶子,刷洗晒干后再用来盛放佐料。
现在虽不是大富大贵,也有调料盒和各种调料容器,但母亲依然是保存了那时留下来的生活习惯:俭省朴素,平安持家!
贫穷之2-外边大雨,屋里小雨的童年
现在老家是干净明亮的平房和东西厢房的大院子,不久的将来也会统一拆迁住上母亲连想都不敢想的楼房。
我依然不记得对话内容,但是那黑白片段的场景一直会出现在我的梦里,甚至影响我到现在。我一直在努力,想要买一个属于自己的哪怕是小小的一间房子。
同样是个夜晚,屋子里没有用电,交不起电费,用的是别人淘汰的煤油灯。
为了节省,把火焰调节到最小,微亮昏暗的亮光照不见母亲的表情。或者母亲没有表情。
母亲还是抱着婴孩时期的弟弟,坐在门后。是西边那扇门后边的砖头上。
平时那几块砖头上摆放的是一个红色带花的陶瓷洗脸盆,那是家里不漏雨的位置之一。
母亲招呼我坐她对面。
我小小的肩膀,挨着用高粱杆扎起来的屏风坐着。屏风是西屋和堂屋的格栅。格栅后一般放的是麦子或者玉米,甚至是玉米棒用手工脱粒后的棒芯,可以替代木柴烧火做饭用。
我对面是母亲,却也隔着一道雨帘。雨滴着急的落在我和母亲中间。我身后也是雨滴。此刻我更觉得那似乎是下的冰雨。
屋里其他地方,似乎雨更大。
那晚,我安静的坐在母亲对面。何时雨停,或者雨一直下,我都不再记得。
到少年时期,生活好转,不用再借盐,不用在下雨天无处躲雨。而我和父亲经历的贫穷日子,画面更清晰,容我日后再娓娓道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