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记忆和思考付诸笔端,化成字、句、文。这就是我所理解的文学。
但文学不一定是创作。
身体力行,周密思考,实践后有感而发,这是我所理解的创作。而非寻章摘句,终日沉浸于文山书海,皓首穷经。
有些文学看似是创作,实在就是文字堆砌,尽管它可能也很华丽,但毕竟能量有限。对于读者或有启发,对于作者,益处不大。因为你只是复读机和传声筒,缺乏实践,它们并没有融入你生命中去,虽然背诵下来重新排布了,可终究不一定懂得、领悟。
文学创作是实践活动的延伸,是一种记忆和传承手段。文字可以传承真理,可真理并不是文字。生命的道理是非文字的,是需要实践后领悟的,而不是看几篇文章几部经典就可以明白的。
文学创作的价值,不完全在于把事物说明白,也不在于给一个确切的答案,它更大的价值在于启发性、感召性、唤醒功能。它能给你一个启发,指一个方向,比如告诉你茄子的味道,你借此知道茄子有味道,但是你还是要自己吃了才会懂得茄子的味道。
佛法的翻译讲究信、达、雅。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标尺,用以衡量文学创作。
所谓信,信念、信服。有信念的人做让人信服的事,才能创作出有能量的文。文学应该深入生活,是理论联系实际后的升华、提炼,不是空口无凭,信口雌黄。
所谓达,文笔流畅,通达。文学是有韵律的,它可以帮助读者理清思维,修身养气。而不是故作姿态,蹩脚卖弄,好显出与众不同来。
所谓雅,是说修辞很美,文笔精练,文体雅观。所谓微言大义,醍醐灌顶。
文学创作,应该帮助读者提升文学修养,为实践提供参考依据,鼓励人们积极、理性的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去,健康生活快乐工作。
文学创作,要经历大量的学习阅读和生活实践,才能产出经典之作。就好比王羲之的书法,我们都知道他字写的好,可他是一位大将军。再比如颜真卿,也是大书法家,他是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为公爵。字写的好只是他们高度修为的一个表征而已。
我们鼓励大家去阅读经典,而且是经典原著,结合自己的理解,参照一些后世的讲解。
经典之所以一直被传承,是因为它们的作者都是超凡的实践者,其行文中不但蕴含着真理、启迪,更有磅礴的能量。孔子、释伽牟尼,等等很多圣贤之作都具有这样的特点。而且千万要尊重原典,不要以解读者为依归,要尽量扫清你和原典之间的东西,有些解读不是让你更明白,反倒设置了障碍,造成很深的误解,让你与原典失之交臂。
我们中华的文字,是很精妙的设计。历经五千年我们仍然能够看懂祖宗留下的只言片语。使我们的文明得以源远流长,这是我们的骄傲。
因地不真,果遭迂曲。正确的树立文创观,才不会南辕北辙,徒耗生命,这对读者和作者都有益处。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继往开来,伟大复兴。我们中华民族之于世界,我们的文明之于四海,必将展现出巨大的影响力、感召力。所谓天下归心。
在伟大复兴的路上,希望我们可以涌现出一批大师。用文学创作,为大家心灵亮起明灯,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