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我最喜欢的一位导演——王家卫 有“两宝”,分别是梁朝伟和张曼玉。八卦群众聊到梁先生的婚姻情况,总是羡慕嫉妒;聊到张曼玉,总觉得唏嘘。
这两种态度的背后是我们评判“男女关系”的价值观的体现,我们总认为两人走到最后就是好的,但少有人觉得“好好”地走过一段才是重要的。很诡异的是离婚率如此高的今天,我们依然无法照顾内心、放飞自我,依然有人借各种各样的理由来让自己安心地束缚于牢笼之中。梁朝伟跟刘嘉玲的长久固然让人赞叹,但张曼玉每一次认真地投入恋情,屡分屡爱,又何尝不是一种幸福?
现代婚姻观中有很多诡异的“常识”,例如总觉得要一父一母的合力照顾,才能调衡阴阳,使下一代健康成长,但是即便不论游猎时代的那些事儿,就是近代也是一夫多妻,在照顾孩子中,父亲这一角色作用甚微。再比如,离异家庭的小孩性格总会出现一些这样那样的问题。首先,从“离异”来说,自然是夫妻两人出现了很大的问题,比例上来讲自然比一般家庭的孩子受到更多伤害的可能性更大,因此,如果单从结果来讲,这句话的确有一些可信度,但它引起我们对离婚的恐慌却是夸张的。这一句话值得我们反思的是父母该如何处理双方之间裂痕的问题。打架、吵骂,无休止的纠缠,才是痛苦的源头。若给予“好好分手”一点可能性,会不会最终两者之间相差不大?
在分析了婚姻形式不代表一种关系的“成功”,以及婚姻观中两大常见偏见之后,最终将谈一谈离婚对于孩子究竟意味着什么。
我对父母离异这一事实的态度一直是不主动提,但也不回避。“不主动提”是因为这件事要讲清楚很麻烦,而且没必要去提;“不回避”是我浏览到相关信息后,会关注一下。今天看了奇葩说导演的一篇推文,名叫《我的前半生有你,让我不想过后半生》,讲述父母离异后的那些事。柯蓝曾说过一句话,每个中国家庭都有一部血泪史。这句话十分贴切地表达了我在看这类文章时的感受,离异当然也有很多麻烦,尤其是大多数离异夫妻的关系都很糟糕,让小孩子特别尴尬,我就是这一种类型的,但我妈妈特别体贴我,她尽量不来打扰我的生活,让我少些烦恼。我对我妈说过两次意思差不多的一段话,
“我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的,我也从不去后悔,去假设,因为命运的变数很难分清哪一种是幸运,哪一种是不幸。既来之,则安之。过好当下的生活吧。”
我没有那么多的勇气去调和父母二人的关系,我只需要平静的生活。虽然他们各自组成了新的家庭,但我能感受到他们对我的关心,衣食无忧,每天没有吵闹、生活平静,他们在不在一起真的没那么重要。离婚的时候戏不要太多,离婚后都能大度一点,对孩子关心一点,那就差不多了。千万不要为了所谓的“长久”,天天斗气,吵骂、打架,这才真的伤人心。
我对婚姻这一形式本就有若无,谈谈离婚只是觉得现代人面对它还是不够勇敢,也不够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