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绝句创作过程中的意象
意象中的【象】就是物,【意象】是作者情感意识与外界的物象交会,经过观察、审思与美的酿造,成为有意境的【景象】,然后通过文字,利用视觉意象或其他感官意象的传递,将完美的意境与物象清晰的重现出来,让读者如同亲身感受一般,领略其中的美。
绝句创作过程中组织意象常用的的几种手法
(1)多动态描写,少点静态的陈述
如 :
《古绝•少年行》
王维
新丰美酒斗十千,
咸阳游侠多少年。
相逢意气为君饮,
系马高楼垂柳边。
《古绝•少年行》
杜甫
马上谁家白面郎,
临街下马坐人床。
不通姓名粗豪甚,
指点银瓶索酒尝。
这两首绝句,所写的人物性格身份都很相似,就技巧方面说,都是一流的作品,比较如下:
【相同点】
①系马高楼垂柳边 相同于 临街下马坐人床。
②白面郎相当于游侠少年,相逢意气为君饮 类似 指点银瓶索酒尝。
【区别】
问题是王维的少年很抽象,而杜甫的少年郎就具体,白面郎,有色泽有形象,活生生的站在我们面前,其次是相逢意气为君饮 是叙述式的,而意气 却是很抽象,怎么意气为君饮呢?不能在读者面前形成一个恣情纵饮的真实场面。
而杜甫的少年行则不同,他让这个少年自己表演,临街下马坐人床,把马直接骑到人家阶前,一句话也不说,就坐在马扎上。
这个少年手一指,高声喊道:哥们,上酒。这样写,是不是把一个活生生的豪爽少年鲜活的呈现在了读者面前。所以整首诗少年郎是动态的表演。
人物的表情动作可以用动态写,那景物的状态能不能用动态去写?看下面两句
薄云岳际出 初月波中上(何逊)
薄云岳际宿 初月浪中翻(杜甫)
何逊的这两句 只是一幅图画,何逊诗只写实景,月上波中仍是幽静的。而杜甫则轻轻一改,从模拟景物的情态入手,月翻浪中,以动态描摹。我们眼前马上就呈现出一幅波光粼粼,忽明忽暗,月影摇曳,忽散忽合的电影画面出现,是不是啊?所以前人仇兆鳌评价说“何诗尚在实处摹景,此(杜甫)用前人成句,只换转一二字间,便觉点景欲飞,”
还有,杜诗“幸因腐草出,敢近太阳飞。”罗隐取杜诗之意,改写为“不思曾腐草,便拟倚孤光”大家读读,这感觉上罗诗是不是不如杜诗。原因有三:一、杜诗以腐草中的萤火与天上的太阳并写,形成强烈的对比;二是作者胸怀相差悬殊,口气也自然大小不同;三则是今天的重点,这“孤光”总不如“太阳”具体,“倚”字不如“飞”字活动,“便拟”也不如“敢近”更具动态。
通过这个例子,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结论】写作时诗句要精简生动,静态的叙述要尽量少,不要用分析或说明的文字去表现人物事态,与其直接叙述人物事态,不如让他自己表演给我们,因为人物自己的动态表演能构成生活的场景、生气盎然,这样作品的意象更清晰。
(2)多用比的创作手法,少点抽象理论陈述
比如:
梅尧臣的《赠杜挺之》中的名句
“作诗无古今 欲造平淡难。”
再如李白的名句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两句都是说平淡的诗境,梅尧臣是说平淡的诗境难以到达,但他以说理的形式出现在读者眼前,大家看看“作诗无古今,欲造平淡难。”是不是在说理,他只是告诉读者一种什么什么的道理,所以我们读起来就感觉很模糊,也难理解,到底平淡的诗境是啥,我们读不出,更体会不出。
而李白的“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就用了【比】的创作手法,用出水的莲花来比喻诗境,我们一读就懂,平淡的诗境就像出水的芙蓉,清新可爱,不假雕饰,出俗独立。用很具体的意象代替了抽象的理论。生动的交代清楚了平淡的诗境。
这两首诗,一个宋人做,一个唐人做,两诗所写内容是类似的,但宋诗喜用理论,唐诗虽也含理论在里面,却常以一副图画来表明意兴之所在。因而评家严羽说“宋人尚理而病于意兴,唐人尚意兴而理在其中”
【结论】比的手法应用,可以把抽象的理论,化为具体生动的意象。
例子“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3)利用通感的手法,使意象鲜明逼真
通感修辞格又叫“移觉”,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
宋祁《玉楼春》词:“红杏枝头春意闹”,王国维《人间词话》七:“‘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说“境界全出”表示写出了作者的感情,即感到春意的蓬勃。钱钟书在《通感》中指出:“用‘闹’字,是想把事物的无声的姿态描摹成好像有声音,表示在视觉里仿佛获得了听觉的感受。”这就是通感。
又和二绝句 其二(宋·杨万里)
七言绝句 押庚韵
剪剪轻风未是轻,
犹吹花片作红声。
一生情重嫌春浅,
老去与春无点情。
这里花片的红是视觉 声是听觉 诗人这里面将视觉移到听觉 这就是通感 。
【结论】利用通感的手法,调动视觉、嗅觉,听觉去感受意象。让意象带声带光,带香带味,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4)在合句上集中精力抓细小的景物
给他一个特写,让这个细小的意象变成突出的意象。
如:
《七绝•寄碧岩道光法师》
王安石
万事悠悠心自知,
强颜于世转参差。
移床独向秋风里,
卧看蜘蛛结网丝。
注意合句,将镜头落在床角上,集中描写丝网上的蜘蛛,抓住这个特写,给予细致突出描写,让这个特写的小镜头,载满着情绪,形成一个突出的意象。
【结论】在合句上把自己无限的情感,集中托付在某一个细小的景物上,给予极大的特写,让这个经过观察而精心选出来的小景物,淘汰去他复杂的背景,纯净的孤立起来,充满暗示力,能让读者以惊讶的目光去关注它。
(5)抓住物象的特征,利用夸张的手法,给读者以以外明确的印象
夸张是一种修辞手法,我们对他不陌生。下面我以具体的绝句分析如何利用夸张写物象特点。
《五绝•城上吟》
唐 子兰
古冢密于草,
新坟侵官道。
城外无闲地,
城中人又老。
城外的古冢新坟,比草还密,侵占到官道上了,整个城外已经没有一丝闲地,而城中又迅速的老去一批人,这就是极大的夸张范例。使人对于生命的短暂,死亡的流行,有了何等深刻的感知?
(6)利用对比的手法衬托意象悬殊比例
这可使意象倍加鲜明。如:“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轻舟和万重山的对比。
再如:“万山如墨一灯红” 万与一 ,墨跟红。
这两个例子是句内的对比。
再看:
(选至 )燕歌行(唐·高适)
“山川萧条极边土,
胡骑凭陵杂风雨。
将士军前半死生,
美人帐下犹歌舞。”
这其中半死生与犹歌舞之间的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