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们聊起天来时常悲叹,原来高考时期竟是自己一生中知识储备的鼎盛状态。
无论这是一种戏谑的说法还是可怜的事实,我们在日复一日挣钱养家的生活中,更多的精力的确是花费在人际社交、重复劳动等方面。曾经寒窗苦读的日子,回头看过去经常会怀疑当时所学的数理化到底在生活中有什么实在的用处。
当我开始看《万物简史》的时候,期待并不高,长长的四五百页,我以为自己会大概翻翻就读不下去了。毕竟,这是一本科普读物。但是,没想到这本书不仅重新唤起了我对科学的兴趣,而且使我细细地反思了为什么初高中学了那么多遍的科学基础知识,居然轻易地被我忘得一干二净。
是驱动力不同的缘故吧。
上学时期,所有的知识都意味着考卷上的得分点,必须记住背会、能把试题做对,才叫做掌握了知识。而现在,再也没有任何的考试和外界压力,我却翻着这本书饶有兴趣地一直读下去,只是想要搞清楚,地球到底是什么样子的,这个世界是怎样发展到今天的。想想也真是惭愧,这么大的人了,对自己所在的世界竟然如此的缺乏了解,或者说尽管曾经知晓过,却没有真正的了解。
《万物简史》(A Short History of Nearly Everything)于2003年在美国出版,旋即在欧美各国引起极大轰动,获得了许多褒奖。这本书用清晰明了、风趣幽默的笔法,讲述了从宇宙大爆炸到人类文明进程中发生的故事。作者比尔·布莱克是位著名的旅游文学作家,但他对宇宙哲学、古生物学、物理学、化学、气候学、生命科学、地质学的许多基本常识,在书中都进行了十分清晰和熟练的解释。
你不仅可以书中发现一个个熟悉的人名,牛顿、爱因斯坦、哈雷(不是哈雷摩托而是哈雷彗星的哈雷)、门捷列夫(如果你还记得化学课本上元素周期表的旁边的配图,那个大胡子老头),而且还能把地球的质量、岩石的年龄、宇宙的起源、原子的内部结构等问题毫不费力的了解清楚。
我想,生活中不存在什么为了应付考试或人前显摆的知识,认识和了解我们置身其间的地球本身,不就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吗?
所以,从《万物简史》开始,热爱科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