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文字:诺尘
从西海峡谷乘坐地轨缆车上来后,我便开始举步前往光明顶。往光明顶去的游人显然要比峡谷多上许多,毕竟作为黄山第二高峰,同时也是黄山前山后山的分界点,名声在外。
而且就人本身而言似乎也格外喜欢登高,不喜涉底。
提到光明顶,总会让人联想到金庸先生的著作《倚天屠龙记》中明教的圣地,但此光明顶非彼光明顶,除了名字相同外,并无任何联系。黄山的光明顶峰顶平坦,阳光充足,相传古代名僧在黄山修行时天空出现日华,使得山顶在阳光的照耀下大放光明,故而得名。
光明顶海拔1840米,往山顶去的路更是陡而窄且绵延悠长的石阶,爬起来十分耗力,不时便会碰到无力继续上行而停歇的游人。
上山的途中不时便会碰到擦身而过的挑山工,肩上担着一个扁担,扁担的两头挂着几个满满的大垃圾袋。游客多了,垃圾自然也就少不了。他们还会随身带着几包橘子兜售给游客,10块钱一包,价钱不贵,这在黄山上也就只是一瓶水的价钱。当时恰好我的水喝光,便买了一包。坐在边上,吃上一个,确实解了这一身因爬山而从内溢出的燥热。
我就这样歇歇走走的终于爬到山顶,来到光明顶那一刹那,视野豁然开朗。仿佛一下子就穿出了林间小径,一下子天高云淡,地阔风疏。
我上来时已经到了晌午,太阳仿佛直直地照在光明顶上,地面都被照得有些发亮,光明顶,确实让人觉得其不负盛名。
来到顶峰边上,放眼可扫遍黄山全景,切实感觉到了什么叫做“一览众山小”。静静伫立一会儿,便越来越能感受到天地浩渺,寂远苍寥。
同时在此山顶还有中国著名的气象站之一,黄山气象站,也成了来黄山不得不打卡的地方。
光明顶上可乘凉的地方很少,尤其在正午的时候,于是在峰顶游走了一圈后,我便原路下山。都说上山容易下山难,在此处我却觉得下山要轻便得多,只不过因爬山而使得腿部的肌肉紧绷,下山时有些不好控制着力点。
离开光明顶,我继续前往了不远处的鳌鱼峰。鳌鱼峰是黄山三十六小峰之首,因山峰形状类似鳌鱼而得名。峰顶多奇石,且可在此细观处于封闭状态的莲花峰。鳌鱼峰峰顶不似光明顶那般平坦,行于其上,需跨沟迈壑,幸而那天天气晴好,如有阴雨,山顶不免因湿滑而多了分危险。
这个时候稍稍起了些山风,坐在石头上歇息一会儿,山风一吹,似缓了许多疲惫,不禁舒适了许多。
在峰顶吹了会风,渐渐感到一丝凉意后,我便起身向山下走去。
本来在下了鳌鱼峰后,还想再去黄山最险峻的天都峰瞧瞧,但终因体力和时间的关系未能成行,现在想来倍感遗憾。因为天都峰与莲花峰为轮流开放的景点,轮转周期为5年,2019年天都峰便要进入封闭期,想再次登上奇骏的天都峰,也只能是在五年之后。
既然不再前往天都峰,那在我当天设定好的行程中也便只剩下最后一个要去的地方,便是黄山的“门脸”-迎客松。
我本以为下了鳌鱼峰不多时便会到达迎客松,因为不管是地图上,还是在黄山的路径牌上,所标注的距离都不算太远。但当时我却忽略了一点,地图上面标注的多是直线距离,而真正地行于其间时,路程总要多上几倍。而且黄山的路依山势而建,上下起伏不断,也就更多地消耗了体力。
记得在去迎客松的路上,还路过了许多的景点,最出名的要数百步云梯,远观之下,如若天梯一般处于山间。当时特别想去上面感受一番,但终究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况且时间也稍显急促,只能作罢。
在经过很长时间的跋涉后,终于看到了黄山的代表象征-迎客松。
迎客松树龄已经超过了800年,高达10米,伸展的枝丫确实像黄山的主人一般伫立山门前来迎接四面八方的游客前来黄山。
迎客松破石而生,让人很难想想它是如何在这少有养分的石料中生存了800余年,不得不让人感叹其生命的顽强与旺盛。
而且其边上的文殊院旧址(现玉屏楼)800年间多次失火,它都幸免遇难,这也仿似上天佑之,让其长久的耸立在山间,就这样不卑不亢地迎接着一个又一个时代,一群又一群游人。
看完了迎客松,我此次的黄山之行也便结束。从迎客松返回到不远处的黄山前山玉屏索道,便即乘坐下山。这个时候,晴了一天的黄山,突然下起了细雨,山中的气候果然让人难以捉摸。同时,这也让我心中满怀感激,黄山于我太过眷顾,未让我冒雨来访,这也让我疲惫之余倍感暖意,仿似也有天佑一般。
这一天的游行,确实让我领略到了黄山的盛景,也终于知道,为何古今中外诸多人都对黄山奇景报以慨叹。黄山之美在于其豪迈、在于其壮阔、在于其朦胧、在于其让人心生敬畏。有幸于此,该当感怀。
在我下了索道,乘车返回换乘车站后,突然疲乏之感涌现,看来这一天终是有些脱力。处于黄山之间,吁叹景色之奇之美,未曾察觉倦累,一旦停下,自感无力。
回到酒店便即沉沉睡去,直至第二天早上。
当晚绵绵细雨似未曾停,直至一早离开时,外面仍是烟雨蒙蒙之状。坐车途径黄山脚下,山上云雾缭绕,宛若仙境。这也让我暗自期许,有生之年,必要再来于此,再度感受下黄山这多面的美景,再行一行还未曾踏足的路。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