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的年龄到了35岁却还在通过招聘网站投递简历不断跳槽的话,你就应该反省一下自己到底哪里做错了。
如果你真到了35岁甚至更高的年龄才去思考这个问题,很有可能这个问题你已经无力解决了,很多现实的困难会让你有心无力,束手无策。
—————《职场35岁现象:迄今我看过最好的关于职业规划的文章》
35岁是公务员、事业单位、高校的硬性门槛,很多企业在招聘人才时,也明确规定年龄必须在35岁以下。
对于很多人来说,35岁也是一个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纪,未来肩上的担子只会越来越重,35岁仿佛成为很多人“中年危机”的起点。
关于我自己
新年刚满35岁的我,在一个省会城市的中央企业省级分公司做一个小小的HR副科长,薪酬还行,没有房贷车贷,还没有孩子,有一定的家庭存款,但职业发展缓慢甚至无望。
我就是文中说的那个在落后的国企工作的人,那个工作多年却依然处于相对较低位置的人,那个接近35岁高龄还在通过招聘网站投递简历跳槽的人,那个工作了10年却像是把一年工作经历重复了10遍,在面试时被人称作不够专业的人。
然而反思自身8年多的工作经历,一路走来,也不可谓不努力:
硕士毕业时,公司正是用人之际,自己也是满腔热情,刚刚签订就业协议,就以实习生的身份进入公司,拿着每个月600元的实习补贴,干着5+2、白加黑的工作,一直到正式入职,只请了1天假参加学校的毕业典礼;
工作8年多,自己始终保持着每两年考一个证的节奏,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一级、国家心理咨询师二级、中级经济师,基本上和工作有关的证全部考了一遍,虽然含金量不如CPA、CFA、律师资格证等,但边工作边考试的艰辛只有自己心里清楚;
在这8年多的工作中,当别人在忙着推诿工作的时候,我秉持着多做多学多得的态度,傻傻地到处救火,不断地接受新的挑战,基本都是那个最后离开办公室的人。
更甚的是,近年来自己也有意识地提升学习效率,避免低水平勤奋,没错,我就是那个既不频繁跳槽、也努力提升专业能力却依然遭遇职场瓶颈的人。
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并未频繁跳槽、从未感觉待在舒适区,却依然面临焦虑、迷茫、不安。
是在现有的公司维持现状还是跳槽另谋出路?
是将专业进行到底还是改行?
是继续打工还是尝试创业?
这些问题都指向一个终极迷思:
35岁了,我到底该不该着急?
其实要想明白这个问题,首先得想明白自己到底走了哪些弯路。
职场上走过的坑
第一,选行业、选公司,不如选城市
职业焦虑的本质是选择太少。
近两年,由于职业焦虑与日俱增,自己也常常浏览招聘APP的各项推送,才惊觉好的机会、大企业都在北上广深杭,而我所在的城市虽是省会,真正市场化的大企业却很少,周围的同学混的还不错的基本都在国有企业,或者金融、房地产等稳定的传统行业,像医疗、互联网、人工智能等高速发展的大企业屈指可数。
反观那些在大城市的同学,不论是职业机会,还是视野、圈子,都不可同日而语。二三线城市并不是传说中那么好混,不是每个人都能找到所谓的关系。
第二,选行业、选公司,不如选领导
最近读到一篇文章,讲到阿里前政委张丽俊第一次管销售团队的时候带15个员工,结果团队半月没出一单,这15个人就联名上书要开除她,结果她的直接上级倪亮就说,作为她的上级她没做好是他的责任,之后他做了三件事:
第一,让张丽俊每天早上写清楚当天要干什么,为什么做,打算怎么做,然后花十分钟指导她;
第二,要求她当日事当日毕,做完的事对着清单打勾;
第三,在任何她下属在的场合,他都会说,今天她就是你的老板,如果你们有人反对她,请你离开,以此来支持她。
一个好的领导,不是给你特殊的好处,特别照顾你,而是对你严格要求,教你工作方法,在你的下属面前给你绝对的支持。好的行业、公司对一个人职业成长的帮助,都不如一个好的领导。因为以笔者所见,很多中层甚至高层,在个人能力、人品上都挺好,但能做好传帮带真的不多。
第三,埋头做事,不如抬头看路
很多时候,我们只是看上去很努力,陷入了“低水平的勤奋”而不自知。
几乎所有领导都喜欢鞭打“快牛”(就是好用的员工往死里用,不好用的员工反而轻轻松松),而快牛除了有“快”的特性,还有“牛”的特性,就是任劳任怨,这就容易导致用人上的“竭泽而渔”。
很多刚进公司很优秀的员工,由于被越来越多的事物所累,提升的往往只是做一件事的能力,却忽视了总结、思考、学习,更不用说认知水平的提升。
从这个角度来看,除了要跟对领导,自身的习惯也是很重要的,不要做温水里的青蛙,更不要做井里的青蛙,要学会做一只“旅行青蛙”,抬头看路。
35岁,我应该着急吗
先说结论:
适当的焦虑对于每一个年龄段的人来说都是好事,不是坏事,但也不必过于着急。
首先,职场35岁现象是一种营销现象,职场的安全感应来自坚持的自信和成长的动力。
职场35岁现象不过是一些生涯规划公司刻意渲染的恐怖氛围罢了,不是没道理,但它其实是说给30岁之前的人听的。好比婚恋市场,大学的时候有谈恋爱固然好,但即使到了30岁还没有找到对象,也不意味着就孤独终老了。
对于那些从不焦虑的职场人来说,有一句话说的很好:“有的人25岁就死了,80岁才埋。”他们在应该焦虑的年纪就过上了退休的生活,失去了奋斗的动力。
而很多人所谓的35岁焦虑,其实很像我们小时候家长说自己老了学不动了,于是要求孩子要抓紧学习一样,只是希望自己35岁之后可以过得轻松一些,为自己逃避奋斗的精神懈怠找借口罢了。
对于35岁才焦虑的职场人来说,确实有点晚,但也并非来不及,有的人年少成名,有的人大器晚成,柳传志40岁才开始创办联想,吴秀波42岁才成名,任正非更是到了43岁才因为工作不顺利被逼无奈创办了华为,而俞敏洪的演讲最打动我的一句话就是:
你们五年干成的事情我干十年,你们十年干成的事情我干二十年,你们二十年干成的事情我干四十年,实在不行,我会保持心情愉快,身体健康,到八十岁以后把你们送走了我再走。
只要内心强大,所谓35岁现象就是个伪命题。
其次,跳槽、转行抑或创业的决定因素不在于年龄,而在于时机。
去年笔者也曾经遇到一个很好的跳槽机会,虽然薪酬差不多,但能够获得职务上的跳级晋升和锻炼,最终却放弃了,除了家庭的因素外,最重要的是我想通了一个问题,我希望通过跳槽真正获得职业能力方面的提升,然而,“换游泳池并不能解决不会游泳的问题”。
不论跳槽、转行还是创业,就像投资一样,你不能因为下个月没钱吃饭而去买股票,而要看时机是否成熟,看投资标的是否因为种种因素被市场低估而留下了足够的安全边际,而这个时机往往需要超强的耐心。
频繁地换游泳池不但不能解决不会游泳的问题,很多时候还要重新适应水温、环境,更加没有效率。
再次,不要用世俗的标准掩盖你真实的自我。
35岁的职场焦虑其实是一种世俗的标准,它蒙蔽了很多人真实的内心。
什么意思呢?
笔者一个朋友,辞去了移动省公司的职务,开始了环游世界和游学生涯,目前在哥伦比亚修了一个冷门的大气辐射专业。
他跟我说,在国内,很多人对他的做法不能理解,他已经有一个物理信息专业的硕士学位,且工作待遇丰厚,发展前景也不错,横跨半个地球去学一个冷门专业,有什么意义呢?
但他的游学生涯却更加坚定了他自己的选择,他说,在西方国家的大学里,多的是四五十岁去念书的人,多的是背包客,他们并不是有钱人,更别说什么财务自由,他们只是过自己想过的生活,学自己想学的东西,这本身就是他们生命的意义。
对于中国社会来说,赚钱、奋斗、养家就成了几乎所有人的生活意义,就好像我们小时候被问到长大想做什么的时候,全班同学可以异口同声地说“科学家”。其实对于很多中国家庭来说,并不缺钱,缺的是对自我的真实认知。
最后分享两个故事:
第一个是在《超级个体》专栏里听到的:中国顶尖的职业规划大师古典在旅游的时候碰到一个老外,本科读的是社会学,硕士读的是民俗学,他们遇到的时候他正要去纳西族人的家里住七天。古典知道后就很兴奋地说,不错,你可以写一篇论文,对比全世界所有的民俗,这哥们儿想想说,为什么要做这个?古典于是换了一个角度说,你可以写一个小说,或者你去了以后做一个演讲,让全世界知道,你是这样一个有梦想的人。老外说,不用,我现在就挺好的。
第二个是我们中国人自己的: 王阳明少年时代读书时,老师就问他,你为什么读圣贤书?王阳明说,当圣贤啊。老师说你疯了吧,读书是为了当官,是为了出仕,像你爸一样中状元。然而事实证明,王阳明之所以伟大,不是因为官当到多大,恰恰是因为他追求的知行合一,所谓知行合一,就是向内求,读圣贤书,做圣贤。这就像真正的得道高僧明白,学佛信佛不是为了追求快乐、福报,而仅仅就是追求真理,证悟大道,修行即是过程,也是目的。
你唯一需要焦虑的不是年龄、不是财富,而是是否找到了你愿意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
在这一点上看,慢慢来,会比较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