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成都取经之感悟与思索(代周记-16)
作为一个心理辅导老师,最重要的特质是什么?
入行以来,我一直在寻求答案。这次西行成都取经,最终形成了个人对这问题的认知。
01 标杆性的成就
深秋的11月5-10日,我参加北海“区培计划”——北海市学校心理辅导室建设培训班,西去全国学校心理辅导教育的标杆成都,取经学习。
这次培训面面俱到,除了个案咨询,其余的几乎都有了。在这所文化底蕴深厚的西南重镇,我们密集听课、观摩,体验、感悟,思索、总结,从理念到认知,从理论到技能,进行了全方位多维度的学习与借鉴,取得前所未有的收获与提高。
因为专心的倾听,细心的观察,用心的感悟,回来这两天,头脑里仍一直不停在思索,在沉淀:他们做到了什么?如何做到的?为什么能做到?我们应该学什么?今后怎么做?
如果要写成都取经的分析报告,我觉得有这么突出的三点:
一、上级重视,倾斜投入,形成规模。
二、教研牵头,校际团队合作,校内资源整合。
三、做实做细,洞察连接,突出效应。
这三方面的强强联合,使他们在全国性大赛中,脱颖而出,连摘冠军,在全国树起标杆效应。
可以说,拿了两个全国第一名的锦江区,乃至整个成都市,心理辅导室建设及心理辅导课已达到堪比学科的地位,而且渗透进学科,助益学科。而他们能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背后有很深的逻辑与渊源:他们的做法是自上而下的规划、筹谋、管理、整合,举全省全市之力打集团战。一线教师则自下向上的努力、探索、改变,涌现出一大批优秀人才,真正受益的是广大学生。
我一边听课观摩,一边代入感很强的换位思考。我明白自己能做的唯有第三点。我深深感到,洞察意识,敏锐的觉察力,是心理老师取胜的法宝,是真正走进学生心灵的秘诀,是必须大力培养、不断磨砺的重要特质。
02 我们的差距
不得不承认,我们还处于单打独斗的阶段,散兵游勇,根本无法与之比较。
因为缺乏自上而下的整体布局与框架,学校之间缺少资源整合与共享,教师个人成长还处于摸索阶段,进步遭遇天花板。不少学校的心理辅导室,因为上级检查才设置,使用率并不高。心理辅导课程,也处于边缘地位,被学科挤压,介于有则不多,缺也不少的尴尬地位。更别提像成都那样参与到学校政教工作,将心理辅导与学校德育工作深度渗透联合。
当我们满足于心理辅导室添置了几件设备,有点模样时,别人已潜入学生心灵;当我们还在纠结每周开设几节课的时候,别人已经强强联动。
而更让人赞赏的是他们课堂中丝丝入扣的融洽与深化。他们在积极心理学这个框架之内,将“为了每一个孩子的一生幸福”这个理念贯穿于课堂教学。
听着他们的课,看着他们的做法,我在思考,背后的逻辑是什么?内涵是如何通过情景呈现出来的?
不可否认,他们有一套模式,有套路,比如,如何切入,何时切入,如何延展,如何体验,如何升华------
没有模式就无法形成规模形成效应。
但是,我看到了他们的模式背后自有其逻辑,是由长期积累而沉淀、结晶的。是综合了不同的个体个性现象,而形成的共性普适的规律,透过外在表现深入到内在的深层的归因而演绎成一堂成功的课。
反观我们的一些心理课,只是将心理知识作为一个幌子,通过一些花里胡哨的活动,夹杂几段故事,几句名言,呈现出一堂四不像的心理课。
这样的课,我们既看不到学生真实的开放与触发,没有激发出特定而具体的情感,也看不到教师的洞察点拨,与移情塑造。
这种课堂只是表面的成功,糊弄外行罢了。
我们学习他们的经验,不光要学模式,更重要的是探索剖析其中深藏的结构、内涵与意义。
如果认为别人有模式而不屑一顾,自傲于自己的经验而不觉醒,即使西行学习,也是没有多大的改变与进步的。可能正合了那句阿拉伯谚语:“到麦加朝圣过的驴子,依然是驴子。”
而另一方面,有些人视培训学习为捷径,极力寻求别人成功的秘诀,企图速成。这种做法,可
能只学到皮毛,学些技巧,却学不到也悟不到精髓。
我们无须仰视,但也不应鸡蛋里挑骨头。
我们看到了差距与不足,也看到了希望。个人觉得,把别人分享的成功经验,取舍、借鉴,整合、优化,在工作中学以致用,是当务之急。结合本人实际,本校实际,探索出自己的路,开辟属于自己的天地,这才是高效的学习过程。肯定要付出很多,但也会收获最多。通过这个契机,让自己更快的成长,让自己与学生的连接更深入,与学生的融合度更高。
然后用心感悟,制定方向与目标,逼自己更深入的思考,使思维更体糸化,完善自己的认知理念,搭建自己的思维结构,及工作框架,踏踏实实的行动起来,逐渐追赶上去。
每一次的培训学习,不仅仅是学技巧,学做法,更是开拓眼界,扩展视野,提炼培养综合能力,通过思考,取得顿悟,看到技巧背后的内涵,背后的逻辑,达到内化与升华。
03 几点思考
一、每个问题学生背后都有其不为人知的故事,这是真的吗?
这毫无疑问是真的。但为何学生出现问题时,我们往往注重于解决他当下的问题,很少去探究问题的来龙去脉,以及问题背后隐藏的故事呢?
这就是思维方式的简单、粗暴。
如果我们总是只停留在应对学生的问题阶段,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在这种模式下,我们遇到每个问题都要学习新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这得多累呀。
有没有更好的办法?
是的,我们更应了解问题的本质,问题的深层原因,表象后隐藏了哪些规律性的,共同的东西?
这个现象到底是他个人的问题,还是年龄段共通的问题?其中是否有规律可循?
理清这些规律,整理归纳之后,我们就可游刃有余地应对类似的问题。即从特殊现象中找出普遍的规律,就找到了以一个点撬动全部的那个支点。我们不仅要解决个人的问题,而且要为他建立一个坚强厚实的后盾,即强大的支持系统,社会、学校,家庭、个人四维合力。
而做到了这一步,就不仅解决了一个学生的问题,而是服务了广大学生,得益的也是广大学生,作为老师来说,也会由此蜕变,成长的更快。
二、人性自古至今变化不大,是真的吗?
这是真的。心理咨询师最大的安慰,就是几千年来,人性变化并不大,即人性是恒定的,变的是个人的情感与需求。所以归根结底,我们要做的,就是洞察学生人性的真谛,发现人性的美,感受个体的情感,化解学生内心的焦虑与恐慌,让他们过上快乐而充实的生活。
从这个意义来说,最好的心理辅导,不论是团体还是个案,都应是对人性的深切洞察,洞察之后,真诚的关注,共情,让学生更好的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帮助他们打通跟他人的阻碍,更好的连接周围连接世界。
一个心理辅导老师,不管是做个案还是团辅还是沙游,如何检测TA的成熟度以及专业素养?最关键的是觉察力与共情心,以及将这两者的有机联系及高度契合。
是否有对社会对自然的广泛深刻独到的连接,是否愿意移情于个体,愿意深入其内心,是否有对人性人心的鲜活的洞识,敏锐的触觉,洞识之后如何不着痕迹的处理,如何润物细无声的将干预注入温暖,真诚的共情之中,让学生得到意味深长的体验。
心理辅导教育不考试,不出成绩,无法衡量学生的接受度,以及教师的业绩,只有潜移默化,大爱无声。
只有真正的沉下心,确立自己的方向与目标,不急于看短期效应。倾注心血与精力,大量的实践,感悟、反思,再实践,你才能成长,才能升级迭代。
这是每一个心理老师,孤独而艰巨的任务,没有人能够代替你,没有人可以拔苗助长。
三、任何行业都有水准之上的大师,这是真的吗?
千真万确。就看我们是满足于做一个糊口度日的手艺人,还是立志做一个行业标杆,一个塑造心灵的大师。
教师每天都要以爱感染学生,因为我们的对象是人,产品是人,成果也是人。“你必须拥有很多的爱”,教师如何获得源源不断的爱流?
现在,年轻的老师越来越成为学校中坚力量,如何尽快成长迭代升级,是摆在每个人面前的重大问题。记得当时在七中育才学校,年纪轻个子小但能量很大的周玲老师,针对这问题,以自身经历说了一段语重心长的话:你所做的每一件事都会给你回报。所以在学习过程中要舍得干!要有定力,瞄准方向,发挥自己的优势去找着力点,使自己一步一步成长起来。
作为心理辅导老师,学习、思考、感悟,都已经是标配了,我们的突破口在哪?在洞察力,在整合力。带温度的,有感情的觉察。如何做到?首先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要持续学习,用心思考与领悟。学习、实践、反思、改进,再实践,形成这样一个闭环,才能实现真正的提升与跃迁。
要带给学生更好的体验,更多的感悟,形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就让我们把心理辅导当作一项事业去经营,用大框架大思维指导工作,锤炼技能找到方向,用积极心理学贯穿我们生活与工作的每一个角落,一切都会水到渠成。努力打磨,成为大师,让人生多一种可能。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