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认清现实,成功除了个人的不懈努力外,必须要天时地利人和。
《异类:不一样的成功启示录》,看书名会误以为这本书要揭示某项成功秘籍,可能是我太笨,没有get到任何一个只要这么做你就能成功
的观点,相反,第一感觉,这是一本反成功学的书。因为书的本意只是换个角度审视“成功”背后的规律,但这些规律大部分是天注定,根本不可能通过个人努力来改变。
举个例子,你能改变自己的出生年月、家庭、社会环境吗?不可能?很不幸,那恰恰是影响你走向成功的因素之一。
影响成功的5个要素
- 势能——马太效应
本书开篇就以加拿大冰球队选拔为例,那些天才球星们,大多出生于1-3月,因为这个国家的冰球队员招募年龄是按每年1月1日划分的,所以同年1月出生的孩子要6月以后出生的要多了半年的发育期,他们总日常训练中会有一些微弱的体能优势,从而让教练更关注他们,得到更多训练和指导机会,球技得到进一步提升,又进一步获得关注,如此反复:优势 => 机会 => 更好的优势 => 更好的机会。
所以,一个人一开始的“势能”,哪怕只是一点点的微弱优势,让他在每次决绝种胜出,从而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可以进一步把他塑造得更强。
就好比在中国小学入学年龄是9月1日前,那么理论上来说生日是9月1日后的孩子只能等到次年(真实年纪7岁时)入学,相比于班里大部分6岁的儿童来说,他的智力、体能都会更突出,从而成绩会更好,好成绩会得到老师更多关注,从而有更多提高自我的机会,与班里其他同学的差距越来越大。
在公司也一样,刚入职时,比别人多一点点的势能,是你日后更高成就的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
- 家庭
家庭因素主要有两方面,先天遗传(智力)和后天培养。
智力优势是有极限的,并非越高越好,和身高一样,女孩喜欢高个子男孩——那2米怎么样?恐怕没几个女孩能接受吧。所以高智商是优势,但太高了并不一定有用。诺贝尔奖得主并非都是天才,相反他们智力水平不如天才,但是在人际关系、想象力、创造力、思维跳跃方面要更突出,而这些错综复杂的因素才是获得成果的关键。
所以,能够比大部分人聪明,这就足够了,非要比所有人都聪明,其实对成功的意义不大。同时,有一个聪明的脑袋是远远不够的,如果你生在一个糟糕的家庭,这颗智慧大脑很可能就此埋没。
良好富裕的家庭环境,在孩子的教育上更倾向于“协同培养”,深度参与到孩子的教育成长当中,从孩子的身体到心理全面培育。相反,贫穷家庭,家长对待孩子基本是高度一致的“散养”,认为教育就是校方的事情,他们工作太忙了,没空关注孩子的成长。这种环境下的孩子,会变得封闭,表现欲不强。所以一个人的道德、价值观、心智成长,他的家庭如何栽培,几乎取到决定性的作用。
书中讲了一个天才陨落的故事,一个智商190的天才儿童(爱因斯坦160),从小活在母亲改嫁(4次)、家暴、同母异父的兄弟姐妹的环境下,上学、打工、社会体制的遭遇都对他的成长极为不利。他从小就不能获得自我表达的机会,长大了便不能很好的融入社会,终日守着农场,碌碌无为,而他自己也习惯了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
- 机遇
其实这个很好理解,机遇分为两种:偶然的运气和时代的机会。
偶然的运气包括关键时刻贵人相助、名额刚好多处一个而且给了你、一次意外致使你更好的完成某事等等,个别人在特殊时刻遇上的好事。
而时代的机会包括某个行业的崛起、国家高速发展、某种体制改革等等,在特殊年代特殊地点出生的人所遇上的好事。
机遇对于成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每个成功的企业家背后,其实多多少少都有一些历史契机,而不单单是他们回忆中的那些艰苦岁月。
- 文化
文化影响可能是我们最容易忽略的一个成功因素,因为它太习以为常了。 就像犹太人会经商,江浙沪人更懂得做生意,这是民族/地区文化影响的典型。一个人生来看到,同学、朋友、亲戚等都在从事类似活动,而从小被灌输的道德价值观等也会“迫使”他走向类似的道路。在这些人眼里,走南闯北才是天经地义的,我在家乡朝九晚五反而被当作不务正业。
再如,为什么中国学生数学更好,因为中文对数字的发音更简短——6 0 8 5 7 3 6
,随便7个数字对应中文是7个发音,而英语的话前两个数字就占了6个发音,能比么?再有,3/5
这个数,中文念五分之三,而英文念做三个五分之一🙂。所以数学方面,美国学生先天就弱于中国。
另外,中国常年稻米耕种的历史,让这个国家乃至整个亚洲圈,都认同“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互帮互助”等勤劳、和睦相处的文化思想。在农耕时代,中国农民每年的劳作时间差不多是西方游牧民族的三倍。所以到西方的亚洲留学生只需要“正常作息”,就能让老外感叹:“他们太用功了!”老外眼里亚洲学生几乎就等于好学生。
- 勤奋
10000小时定律,当你专注在某个行业或领域持续实践一万小时以上,你就会成为该行业的专家。但需要注意一点,这里的勤奋更多来自于实践者自身的兴趣,驱使他全情投入。
比尔盖茨、甲壳虫乐队、冰球队明星球员、著名律师,在他们成名之前,务必要明白,他们早就通过超乎常人的苛刻,把自己打造成了该领域的专家。
书中还说了个有趣的例子,很多音乐家们,在别人眼里他们是天才。但实际情况是,那些“天才”音乐家背后往往是一个相对富裕的家庭,他们的父母有足够的经济让他们在成年后都不用工作,专注练习音乐。总之,相比于二流音乐家而言,一流的才子其实是因为他们的练习时间要比常人多太多了。
综上
比尔盖茨、马化腾、马云这些巨头的成功背后,他们的艰难岁月、吃苦耐劳这些毋庸置疑,但没有他们的中产家庭、学校经历、公司或者一系列从业经历,没有那一个个机缘巧合,一次次雪中送炭,如果计算机时代早或晚到来几年,情况将完全不同。
为什么80后不成功?
这里所说的不成功,并非一无是处,其实现在很多企业内,80后几乎都是中坚力量,担任中高层角色。这里的不成功是指,80后这一代人内几乎没出现什么著名的、数一数二的行业领军人物或企业家。
从如今火热的互联网行业来看,不论BAT还是排名前十的企业中,80后创始人能占几席?更有意思的是,行业巨头们几乎都属于65-75年之间,尤其是70前后。为什么?
其实异类这本书揭示了背后的奥秘,95年中国互联网兴起,2000年互联网井喷,2010年移动互联网爆发。然后95年的他们还在上中学,2000年的他们还在上大学,2010年的他们发现市场造就被巨头瓜分得差不多了,他们就是80后。
前些年,网上流传类似这样一个段子(具体内容不记得了),关于80后:
- 读小学的时上大学不要钱,上大学的时读小学不要钱
- 没工作的时工作是包分配,参加工作的时赶上金融危机
- 没钱的时候房子便宜,挣钱的时候首付都攒不够
- 年轻的时候55岁退休,等老的时候…(现在已经开始延迟退休了)
- 出生的时候只准生一个,生育的时候鼓励再生一个
- 以前是“一母生九子”,现在是“一肩扛四老”
说这话固然充满很多发泄的成分,更多也只是抱怨而已,但这话说难道说得不对么?我想,这正是80后所面临的尴尬,这一代人什么都赶上了,这一代人什么都刚好错过了。
其实80后不缺家庭、勤奋、文化等因素,但缺乏势能和机遇。
这个世界,总有那么小部分人,他们天资聪慧,他们总有好运气,他们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他们平步青云,他们的高度非常人所能及,他们是异类。
而身为大部分人的我们,除了面对异类们的愤世嫉俗外,多想想怎么利用势能让自己积累优势,怎么让自己的家庭更和睦且优秀,怎么更好地发扬自己的文化色彩,还有脚踏实地勤勤恳恳,当然,机遇这东西,虽然无法掌控,但幸福来敲门的时候,你却说你没准备好,岂不是太遗憾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