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尼尔·卡尼曼的《思考,快与慢》被誉为经典。与心理学研究现象的书不同,《思考,快与慢》更像逻辑和哲学一样探究在心理学表象之下深层次的意义。全书分为五个部分38个章,从多个角度阐述的人的思考。这是一本值得用分析阅读的方法一个字一个字看的书,它所带来的启发和顿悟使我们能够在快速生活中找到一丝静止。
读懂《思考,快与慢》首先必须要理解什么是系统一和系统二。
丹尼尔·卡尼曼和众多的心理学家认为,人的大脑存在两种思考模式分别代号叫系统一和系统二,然而这两个系统并不是肉眼可见可探测的,他们只是对人的思考模式进行一种归纳。
如果要用词语来明确定义什么是系统一和系统二估计能够写一篇长文。最直观的阐述所谓的系统一指代的是,直觉、感官、经历经验以及任何一切形成思考过程快速不可查的模式,简而言之就是思考速度极快、思考过程不可控、思考结果不可控。而系统二则指代的是人思考过程中,运用逻辑、推理、分析远期记忆等一些费力费脑的模式,简而言之就是思考速度慢、能够明确感受到思考过程以及对思考结果能够主动控制,但是系统二有个毛病——极其懒惰。
举个例子让我们感受到什么是系统一和系统二:
在路边看到汽车快速向你冲来。(系统一)
在路边看到打出租车远远的看里面是否有人。(系统二)
日常生活中我们几乎都是在使用系统一进行思考,很多时候他不是很靠谱,但是确实最有效最省力的。似乎从来没有人教我们用这样的方法思考,仿佛就是与生俱来的一般。但是这确实经过几千、几万年来演化形成的一种本能,一种融合在基因中本能。但是却与DNA产生生物多样性不同,这种本能看不摸不着。那么系统二又在思考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呢?
为了方便理解,我在读完《思考,快与慢》后构建了一个模型:
在生活中我们学习、思考、试错、总结形成一些经验或者说思维框架构建成了我们现有的认知结构即系统一。从效率上来说,当我们遇到事情不论是否熟悉、是否理解,我们都倾向于用我们我们现有的认知结构去理解我们所接受到的信息,产生了各种感受和判断会直接传给感官系统。从进化的角度上来说,这样能够保证我们能够安全和有效率的处理日常生活中大部分的事情。(①、②的思考过程)
在《思考,快与慢》中提到了一个理念叫认知紧张,相对的也有认知放松。就像夜路走多了就会遇到鬼一样,生活中难免出现一些让我们意想不到的事情,它超出了我们的认知结构,让我们无所适从,这个时候就产生了认知紧张。系统一在处理一番后发现自己处理不了,于是他把问题丢给了系统二。系统二接过系统一丢过来的问题(注意是系统一丢过来的)开始理解、分析,不过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系统二这个时候的工作——合理化。(③的过程)
当合理化之和理解之后,对于这件事情又落入到我们已有的认知内,我们又能坦然处之。在19世纪末期很多中国人对外国照相机不理解为什么光一闪就能把人的样子印在纸上,纷纷认为这个是妖术。可能现在我们会认为他们迷信愚昧无知,对于当时的他们来说他们的认知结构有满天神佛也有妖魔鬼怪,出现这些让他们不可思议的事情,只有归纳为神佛或者妖魔才能将心中的不确定感消除。随着时代进步到二十世纪初越来越多中国理解了什么是照相机,面对照相机也就不再有那种可笑的认知了。(④②、⑤的过程)
那么为什么我们平时用的都是系统一?
有一个熟悉的场景,恰好能解释这个现象。工作中有一些文件,需要上级签字,但是往往上级基本上知识扫一眼就签了。为什么?这里有两个完美的假设,第一准备文件的人是用心准备的无误,第二上级很忙同时他确信假设一,因此这个两个假设构成了他扫一眼就签字的心理依据。恰好系统二就是这个扫一眼的上级。
在此系统二那个极其懒惰、非常耗力、非常慢的毛病,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色,使得我们平时日常生活更倾向与使用系统一思考。如果事事都是用系统二思考效率绝对高不起来。
未完待续······
预告:明天将立体的启动效应、认知放松和判断问题三个概念在系统一和系统二之间如何运转。敬请期待。
END
文/四季道
如果觉得今天的文字希望能够对你有用,就亲关注我或击下方爱心,如果可以请转发让更多的朋友能够看到。
你的回复、喜欢、转发是我坚持、进步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