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世纪初,徽宗和钦宗被金人掳走,人心惶惶。那年五月,高宗赵构于南京(今河南商丘)应天府继任为帝,建立政权。
面对金的威胁,国家的经济已经无法再继续支撑连年的战争,重税使得百姓苦不堪言,各地农民起义军纷纷出现。最后,高宗牺牲了岳飞、罢免了韩世忠,终于算是在屈辱中稳住了江山。
乱世时,宗教最能给人慰藉,于是佛、道再次盛行。即便孝宗继位第一件事就是为岳飞平反,也没办法即刻就改变已经成型的文化。
宗教不是不好,但毕竟能够说出“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得道者也就慧能一个人。在理性不足的人眼里,那些看似有理的概括性描述很容易就会演变成迷信,然后被解读成匪夷所思的奇怪学说。
如果人人都迷信的话,国家怎么办?
中国并不是没有自己的学术。靖康之变前,儒学的处境就有起死回生的态势。然而儒学教你怎么做,却道不明其中的原因。“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他们只讲原则,不讲成败。
可是不讲成败的原则,谁搭理?
佛家讲了,按照他们方法修行可以跳出“六道轮回”;道家说了,按照他们方法修行可以“得道升仙”。宋代之前儒家学说没有终极真理,不能说这不是它无法广泛传播的一个问题。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爱莲说》出名的周敦颐,就在儒学经典《周易》中找到解决终极问题的方法,那就是“太极”。“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如果 “太极”就是真理,那么不去领悟“太极”的意义,人生必定只能凶多吉少了。
然而,周敦颐只是一个县令,他能做的无非就是兴教办学。不过这位长相独特,“气貌非常人”,有一天被一个姓程的人搭讪。两人聊了聊,程姓人就把两个儿子塞到周敦颐那里学习了,这两个儿子分别是程颢和程颐。
二程很有出息,都考中了进士,做官做到四品。他们整理了周老师的理论,认为“理”就是世界的本源,并且将其发扬光大。他们还结合了大儒张载的思想,进一步解释说,人本身是善的,是后来生活导致人有了各种不合节度的感情和欲望。 天理盛则人欲灭,人欲盛则天理衰。天理善,人欲恶,所以要“存天理,灭人欲”。
既然“理”就是终极真理,那么违背“理”的做法就都是自寻死路,这也就跟其他宗教差不多了,儒学已然具有跟宗教对峙的实力。
然而终极问题解决了,“理”又该如何追寻呢?二程认为“物皆有理”,所以应当“格物致知” ,从探究万物的过程中发现理。虽然他们的思想大体是互相认同的,但是兄弟间不是没有分歧。程颢的意思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是发现自己的本心,所以应该多多注重自我的修养。而程颐的意思却是,人生的根本就应该居敬穷理,所以应该多多注重向外学习。
他们谁对谁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些理论都太过烧脑,烧脑的东西又怎样传播?尤其靖康之变之后,面对佛、道的冲击,儒学眼看就要后继无人。
一天,东莱先生吕祖谦来到朱熹处读书,两人读到周敦颐、张载、二程的著作,深感这些“广大闳博,若无津涯”,对于初学者来说太难。于是他们精选了622条,分为14卷,编成《近思录》。近思二字指的就是“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近思,意思是当前的事,所以《近思录》的定位就是儒学入门书中的入门书。
或许是这本书实在太好懂,也或许是宋代出现了价格极其便宜的纸张,《近思录》一经出版,很快就红遍全国变成了家喻户晓的畅销书。
在这些事情发生之前,读书一直都是上层社会的特权。底层人民即使向往,买来教材也只能因为门槛而束之高阁。但在《近思录》问世之后,一切都发生了转变。
而且朱熹为官的时候特别注重教育。跟其他办学的先生相比,朱熹不仅招请名师、充实图书,还置办学田,供养贫穷学子,并亲自制定了规章制度,对教育的目的、训练的纲目、学习的程序等都作了详细的解释和具体的规范。据说,朱熹制定的教规还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教育规章制度之一。
可光有入门还是不够,朱熹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为儒学各大名著做注,以让入门者可以更上一层楼。终于在他52岁的时候,完成了影响后世深远的《四书章句集注》。不过朱熹毕竟继承的是程颐居敬穷理的思想,所以《四书章句集注》中充斥着朱熹本人的理解和发散。而这些发散,也都指向着朱熹自己的哲学。
朱熹本人一生坎坷,为官时虽被重用,但实际上干的都是些擦屁股的活。哪里旱灾了,朱熹去治理一下;哪里地主欺负百姓了,朱熹去治理一下;哪里农民起义了,朱熹去治理一下。不过不管在哪里,朱熹都不忘兴办学堂。
后来,宁宗听说朱熹讲课很有一套,便请朱熹为自己讲课。谁知朱熹上来就是“民贵君轻”的一套,目的好像是要削弱皇权。宁宗十分不满,很快就罢去了朱熹的职务。
可能就是因为这个事情,朱熹的学说被认作是“伪学”,终于在这场运动中,朱熹走完了自己的一生。在他临死的前一天,还在修改《四书章句集注》。
朱熹死后,下葬时竟然汇聚了将近千人的门生,这一集会吓坏了当权者。再后来,宁宗一改对朱熹学术的态度,将《四书章句集注》中的《论语集注》和《孟子集注》定为法定教科书,从那之后,即便是最底层的人民,冲着功利主义的目的也都会去选择儒学学习。儒学终于算是混出了头,而朱熹本人,也被搬进了孔子的庙宇,受儒家学生的祭祀。
至于元、明、清后来的科举考试,那就是后来的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