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子:25岁,一岁半庆大霉素双耳听力下降,配了助听器,到了十二岁时完全听不见,两侧听力90分贝。高频很差,极度依赖口型。一对一慢慢交流还算顺畅,但视熟悉程度要打10%到90%的折扣。上大课与多人开会会受到麦克风、口型和距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很难办到。基本没有打过电话。因为生活中处处都是困难,下定决心植入人工耳蜗。
去年在华夏复聪基金的帮助下完成右耳的人工耳蜗植入手术,主刀医生是张学渊教授。一个月后如约来到医院开机,正式开始记录。
第一周
开机第一天
开机后,感觉脑袋里一阵电流乱窜,所有的声音都能听到,但声音全部是嘀嘀DuangDuang咣咣嗡嗡,一团乱麻混在一起,完全分辨不出人声和环境声。所有声音感觉不是从耳朵传入,而是从脑袋内部发出来。以至于调机师第一次给我放声音,我愣了几秒,以为是耳鸣。
调机师开始说话,但我听着完全是机械性的那种电流尖细声音,只能依赖嘴型。她开始一遍遍复述我的名字,好像随着次数增加,耳蜗适应了我名字的发音,渐渐变得清晰起来。
出医院后环境比较嘈杂,但对我来说没有什么两样,从小声嘀嘀咣咣声音到比较大声的嘀嘀咣咣环境而已。耳蜗听到的音调和助听器有很大差别,听在耳朵里全部都是第一声。甚至身边人咳嗽,印象里是“咳咳”,但耳蜗听起来却是两声“滴滴”。有一个男人在打电话,但耳蜗听的声音完全是印象里特别尖细的女声,感觉很违和。
第二天
听到的有:地铁由远及近驶来的声音,自己和身边比较近的人鞋子和地摩擦、蹬蹬的声音,拉上拉锁的声音,点击鼠标和敲打键盘的声音,开水间烧水的声音,打上肥皂洗手的摩擦声,水龙头关上后水流被堵住的“笃”一声,秒针走动的声音,拖鞋踩地的声音,两只手互相搓的声音,吃饭咀嚼的声音。
声音一点一点被捞出来啦。
第三天
能听到地铁从远处驶来的声音,再也不用担心错过时间等下一班。
早上不看嘴型语训一会儿,发现比前一晚更清晰一些。但没输入过的词汇会很模糊,输入过的词汇立马就能辨别出来。妈妈在厨房小声叫我我也能听到。
第四天
今天去公园适应环境,但时间太长之后感觉特别嘈杂很头疼。
晚上回来看电视剧,发现戴助听器听不到的音量,耳蜗轻松hold住了。而且每个人的声音配合字幕听得特别清楚,抑扬顿挫的声音听起来很享受。
第二周
第十三天
换了程序3,发现之前听不清的词需要反复播放二、三遍才能确认是什么词,今天大部分放一遍就能准确说出来是什么词,正确率在85%。
爸妈在和别人打电话,我用心听配合口型,能听懂几句话。晚上他们回来敲门,我立马就冲过去开门了,妈妈惊喜的说敲门声音是很小的我都能听到。听音乐开始听出来一些比较细微的伴奏。
第十三天
盲听妈妈说话来回近20分钟,发现现在可以基本听清楚,前提是说话慢一些清晰一些。希望以后能熟悉更多人的声音,盲听越来越好。
目前最迫切解决的是职场沟通问题,希望开会能听懂更多,自己也能比较顺畅表达。这个过程还需要很久。虽然目标达成后当然还需要继续训练追求更高的目标,但相信自己数年来的焦虑也会减少很多。至少搬开了一个巨大的绊脚石,不再是举步维艰。
总结:
不属于任何耳蜗公司,不倾向任何品牌,只想用自己的力量做一些正确的事,保持客观和中立。听不见的世界是黯黑的,除了希望各位努力发光之外,也希望这些经历、思考和资源能成为这无声夜里的一簇微火,带着它前行,手中温暖,心里安定。
残缺有大有小,重要的还是你透过黑夜看世界的那双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