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读《菊与刀》,处处都能够看见中华传统文化的倩影。为什么根源相似的我们就走上了不一样的路?也许我们可以把中国和日本拎出来做个比较。
先谈“义理”中的“忠”。正如《菊与刀》中所言,在日本,对天皇报恩是一种无休止的义务,在不断的自我修养中,对天皇的忠诚已经深入骨髓。而这也成为了军国主义发动战争的最便捷的工具。在二战中,日本军人本着为天皇效忠的想法而做出的疯狂举动数不胜数,自杀式冲锋在战场上屡见不鲜,在长崎爆炸第二颗原子弹之后日本还准备执行疯狂的“一亿玉碎计划”。但天皇一说投降,日本就都投降了。
但是这种无条件的忠诚在中国并不会出现。大臣会上书直言劝谏,人民会造反推翻王朝。第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忠”服从于一个更大的前提——“仁”。皇帝想要拥有帝位,想要人民效忠于他,前提是他必须实施仁政。文武百官也是如此。官员走上仕途更多是因为心中造福百姓或者博取声名的愿望。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忠”的对象更偏向于“国家”这一概念而非“皇帝”。
再谈等级制度。为什么日本人非常信任等级制?在幕府时代在处于极度贫困的情况下,农民对封建领主甚至幕府也进行过反抗,他们写好抗议书递交给藩主或者直接“进京”把抗议书递交给将军。幕府在收到抗议书之后会进行审查,其中约半数的判决对农民有利。由此观之,人民在这样的社会下生活有依赖,只要遵守法令就能够得到相对安定的生活,并不存在中国所谓“官官相护”的腐败现象。这也成为了日本国民遵守规矩的形象建立的历史原因之一。
相比之下,中国人在国外曾因为占小便宜、不守规矩的投机行为而饱受诟病。其历史原因之一即为,在古代官僚腐败的等级制社会的层层压迫下,在“官官相护”的腐败官僚系统下,不通过这种方式获取一定的利益农民的生存得不到保障。譬如俗语“人挪活树挪死”常被用来形容在一定限度内违反规矩。在今天,这种情况正在逐渐改善。
作者本尼迪克特运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通过居住在美国的日本人和拘留的日本战犯,从日常生活中解读日本,铸就了这一本著作。如此“悬丝诊脉”的方法并不能治病,但能够知病。《菊与刀》为想要了解日本的人提供了一个再好不过的平台,带来了十分深刻的思考。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由于通信技术和交通运输的发展,国与国之间的交流日趋紧密。西方文化的进入使得当今的日本并不可与本尼迪克特笔下的日本同日而语。例如,昔日极度重视“孝”的日本如今却成为了老人“无处安放”的地方。日本正在逐渐褪去“老日本”的外衣。这是否也启示着我们应该从《菊与刀》中了解那段历史;学习研究的方法;客观地分析我们的过去乃至世界的过去;探究如何洗去传统文化中的的污垢,改造出一件贴身舒适的靓丽外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