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苍蝇眼里,屎有美感吗?
也许正如书中所说,本书的观点更多的仅是表达对未来人类发展进程的一种可能性,只是一种观点,不是预言。也许是我对《未来简史》中的“未来”二字期望太高,但我可以肯定的是书中2/3的篇幅都在讨论现在和过去人类的意义,而非畅想未来。总体而言,不如《人类简史》读起来酣畅淋漓。但确实也有发人省醒的地方。
我们还想要什么?
21世纪,全球趋于和平,物资充裕,整个世界似乎落入一片祥和当中。然后智人似乎并不打算就此止步,现代不论富人、穷人、中产阶级、年轻人都活在焦虑当中,那么问题来了——我们还想要什么?赫拉利基于当前的最新科技及社会人文的发展,给出了自己的见解,我们未来可能会向往三大主题:
不死:
现代医学和卫生条件仅能让个人越来越逼近人类寿命极限(差不多90岁),但这远远不够,我们希望通过基因和器官替换达到永久的生命。幸福:
500年前的人可能会认为没有战乱就是幸福,100年前的人可能认为搞定温饱就是幸福的,然而现在这两个问题都解决了,但我们依然感到不满,因为欲望总在膨胀。若光有一副不死之躯,此生却只能活在监狱里,岂不更痛苦,所以第二个问题是,如何永远快乐的活着。神性:
这个神性可不是上天入地72变之类的修仙之道哈。而是基于当前科学发展趋势,判断的一些切实可行的想法。如通过设备、药物打造超强的专注分析能力、控制他人的能力,通过基因编辑打造不病、强悍的身躯。当然作者也指出这个“欲望”只能是富人的游戏,我们大多数穷逼只能沦为无用阶级,等着被饲养。
我刚读第一章的时候,以为本书会围绕这三大主题拿出切实的证据,加上作者的卓见,应该会比较精彩。然而通篇读下来,可能由于赫拉利本身是历史学家的缘故,其实本书更多是围绕社会主义、资本主义、自由主义等意识形态的对比;科学和宗教的讨论;过往和当下的回顾;真正探讨关于未来人类走向的内容其实并不多。鉴于之前已经读完《人类简史》,本书的很多内容的核心思想其实和第一步部作差不多,但我的这篇读后感不想反复写关于人类历史、宗教发展等内容,而是就着这三大主题,总结一下书中的观点(也可能是我自己的观点😏)。
不死之躯
在古代,人类平均寿命还不到40岁,而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的平均寿命已经超过70岁,甚至在有的国家已经达80岁以上。这似乎给我们一个错觉,科学一直在延长人类的平均寿命。
实则不然,就算在古代中国,也存在少数人能活到个七老八十百八岁的。以前,人类寿命之所以不长主要有几个因素:战争、饥荒、瘟疫、疾病等。而现代尤其是发达国家中,医疗和卫生条件不可同日而语,在这些国家中的人们死于车祸的概率远高于暴力残杀,死于肥胖的概率远高于饥饿,死于寿终的概率也高过疾终。因此,现代科技本质上是让人类的寿命更接近自己的极限寿命,而非延长,说白了就是让每个人自然老死的可能性更大。
那如果我们就是想延长自己的生命呢?按照目前的科技发展,大概有两条路可以走:
- 发现衰老的基因,改造它(我个人觉得这种可能性较小)
- 依赖外部植入,逐步替换自己的肉身
先来看基因改造,恰好最近关于中国诞生世界上首例基因编辑婴儿的新闻轰动全球,我不去评论它的对错问题,毫无意义,但我可以通过此类新闻得到一个结论:人类已经开始相信当今科技可以改造肉身了。换而言之,如果有个人和你说:我和我老公商量好了,准备生男孩儿,将来身高185,性格温柔却坚毅,聪明而冷静,长相嘛...取我俩各自的优点就好
。这种话放在过去滑天下之大稽,而现在你还笑得出来么。诚然,基因编辑技术还有很长路要走,定制婴儿这种技术(我只是说技术本身)更多的还停留在实验室里的小白鼠身上。但这足以说明,人类已经具备脱离自然选择、适者生存、上帝审判的潜力,让自己成为造物主,随心所欲把“自己”变成向往的“自己”。
基因技术的伦理问题我个人觉得就不是个问题,一上来就要“造人”肯定无法被当下时代所接纳,但人类的文明进程不也是这么一步步过来的么。历史上第一个说地球是圆的人,被那个时代的人接受了吗?如今的人不接受“基因造人”,那接不接受“癌症基因预测”,然后接不接受“癌症基因特效药”,再然后接不接受“克隆内脏,替换癌变器官”…相同的逻辑,你能接受一个半机械人吗?
一套“机械”身躯,可能是第二种让人不死的方法,我这里说“机械“二字只是一种笼统的比喻,天晓得未来的人会发明什么样的新材料去替换”它们“的肉身。和基因编辑技术同样飞速发展的便是仿生机器,包括仿生人体器官和纳米机器人,但这个领域的科学家要比生物学家聪明多了,他们现在的目标只有一个——治病。仿生机械手、仿生眼、仿生耳让很多先天后天的残疾人重见天日,纳米机器人将来可以住在人体的血管、内脏之中,时刻帮人体清理血栓、调节人体激素、检测体能状态,一个健康的人,不仅不会猝死,还可以不再刻意保持健康。
随着仿生技术的发展,谁能保证仿生的眼耳鼻舌身在功能、性能方面不会超越人类原装的,到那个时候,我们可能会羡慕残疾人,因为他们用上仿生眼后,视力不仅比我们好,还可以获得如红外、光学变焦等能力。(我是不是想得有点虚无缥缈了😂)总之,随着“机械”器官越来越强悍,迟早会有一个本来健康的人也准备替换自己的“原装”器官。如果你不信,就去整形医院门口看看。
所以,21世纪,随着人文、科技、道德层面的迭代,可能会通过基因技术的“不死肉身”和仿生技术的“机械之身”两种途径来满足自己长生不老的欲望。我觉得第二种可能性更大,主要是“衰老基因”我觉得不存在,个人拙见,我现在还是觉得“衰老”是一种熵增定律,就像一本热水放着自然会变凉,不是个别因子的作用。
你凭什么说他不幸福
先来认识两种化学物质:
- 多巴胺:由脑和肾分泌的神经传导物,使人有开心、兴奋的感觉
- 内啡肽:脑内分泌物,使人有冷静、祥和的感觉
好,接下来再想想,什么是爱情、幸福、成就感…
这个问题似乎很简单,但却说不清,再比如对一个盲人解释什么是绿色
,你自己知道,却无法用言语来形容,对于这类问题,我们会把它们统称为——感觉。也就是个人的“主观意识”,只能被“我”所感知到的情况。不论你如何定义自我的感觉,不论人类觉得意识有多么神圣,甚至连科学家自己都不太愿意去面对,我们口中所谓的“知觉”、“信任”、“想象”等抽象的概念,归根结底都是大脑和神经之间的无数生化反应和生物算法而已,一点也不神圣。
换而言之,一个人开心、愤怒、恐惧、幸福,其背后都是他自身体内的各种激素水平的调节作用的结果;而我们的“想象”、“交流”、“学习”、“思考”,其背后都是一套套大脑神经网络的算法运算结果。而目前为止,科学还不能解释一个东西——主观意识。
为什么赫拉利会把幸福作为未来的另一个重要议题呢?
其实换个问题就明白了:你真的觉得你比过去更开心吗?
正如我们主观意识认为的爱情、成功等概念一样,幸福其实就是人体产生的快感,这些快感包括诸多类型:获得感、成就感、满足感等等,但归根结底都是我们主观意识对快感的各种定义,而快感背后无非就是多巴胺、内啡肽等激素水平的调节而已。但快感有几个特点:易成瘾、转瞬即逝、效力递减。因此当我们达到某种状态而开心后,过不了多久这种快乐就是趋于平淡,而且我们很可能想再次获得这种感觉,悲催的是要获得同等程度的快乐,我们却要达到比上次更好的状态才行。
往小了说,小时候我们会因为吃上肯德基而开心,现在呢?恐怕需要一顿法式大餐才行。当你终于和心上人结婚了,会获得很大的幸福,但一样是短暂的,几年后如果你还想获得热恋中的感觉,要么给现在的婚姻增加些新事物,要么再寻觅一个猎物,不然就选择痛苦的将就。
往大了说,旧社会的人会觉得解决了温饱就是最大的幸福,但新时代的我们恐怕需要奔小康才能勉强幸福一段时间。未来呢?人类还需要达到什么程度才能获得过去同等的幸福感?
放眼过去,我们的物质条件明明已经远超当年了,为什么现在的人依然忙碌、焦虑、甚至自杀。其实正因为幸福存在一个巨大的悖论,当你追求某个目标,当达到时就会获得快感,那便是幸福的感觉。然而一旦目标达成,快感过后,你就会想要再次获得这种感觉,甚至更大的快乐。而要获得过去的同等快乐,你却需要达到比过去更大的目标才行。所以,美食是吃不完的,钱是挣不够的,事业是无止尽的,欲望是填不满的,越是想要幸福就越是要更加忙碌。
书中讨论幸福这个话题,不是说要我们想下一代人的梦想除了有房有车,幸福目标是什么。而重点应该是讨论有没有可能让一个人持续获得快感,即保持幸福。所以本书大量围绕自由主义、社会主义、宗教、国籍等内容展开讨论,说到底,如果幸福由主观意识来定义,那永远没标准答案:
- 不要断言穷苦人家的儿童不幸福,他有一对爱他的父母就很满足了
- 不要断言旧时代的人不幸福,他守着一亩三分田也会知足
- 不要断言自由主义者不幸福,他追寻着自己的梦想才获得伟大的成就
- 不要断言社会主义者不幸福,他看到自己参与建设的国家强盛而骄傲
- 不要断言宗教教徒不幸福,他为自己虔诚的信仰所感动
- 不要断言一只狗不幸福,它每天等到主人回来就是无比开心
幸福是什么?因人而异,因国而异,因信仰而异,站在人的主观意识层面,价值观不同,幸福的定义自然不同,不论是人文主义、共产主义或是基督教。
但站在生物科技层面,快感!幸福的本质就是快感,快感的本质就是人体内各种激素水平。再说得露骨一点,如果人类能找到一种方法,控制身体的激素水平,就可以让大脑持续地获得快感。没错,书中也说了吸食毒品的话题,但本质上不论过去未来,社会需要的是能够促进人类文明和经济发展的效果,毒品只具备带来快感的功效,毫无社会价值。书中更多的是从人脑的活动,意识的构成等方面做了讨论,但这些内容更多是想表达精英阶层如何进一步化身为神的,关于如何永远幸福下去,作者没给出答案,也许确实没有终极答案,否则人类文明不就终结了么。
思想实验
- 科学家让受试者带上脑部扫描设备后,可以根据其脑部神经活动提前几百毫秒到几秒知道受试者的下一步行动或决定。
- 科学家在小白鼠大脑中部分区域植入电极,可以让老鼠感觉爽,稍加训练后可以直接“遥控”老鼠向左走向右走,但老鼠认为,这是它的自主决定。
- 美国军方通过刺激大脑特定区域的方式,发明了“专注头盔”,带上之后可以让人瞬间变得极为冷静且思维敏捷,可以把一个人完成任务的效率提升到不可思议的地步,而且使用过后,使用者很向往再次得到这种体验。
类似的实验还有很多,但这些实验的背后其实说明了一个非常沮丧的事实,我们口中所谓的“自由意志“,可能是一场骗局。但长久以来欺骗你的不是别人,是你自己的大脑。我们人类的一切行为其实在我们的”自由意志“发出指令之前,大脑就已经决策好了,大脑只是通知你一声,让你”感觉“这是你的自主决定。所以,如果要操纵一个人,根本不需要灌输什么价值观,只需要正确地刺激他的大脑特定区域即可,而且他还会真诚地告诉你:”我就是这么想的,是我自己决定要这么做的“。
脑裂者
如果上述的结论无法让人接受,那就看看下面这种情况。大部分人都知道,人的大脑分为左脑和右脑,并交叉控制着身体的右边和左边。但近些年的科学研究却发现,人闹内存在并不止有一个“我”。这就要说到一种人——脑裂者。
我们都知道人的左右脑是可以通信的,而且大脑和神经通信往往通过生物电信号传递。而脑裂者会间歇性出现脑部掀起一场电子风暴,导致大脑各区域瞬间瘫痪,即我们日常看到的癫痫症状。为了将这种电子风暴的影响降至最小,医生们把癫痫患者的左右脑神经切断,物理隔绝风暴的传播范围。然而偏偏是这样治疗后的病人,却成了脑科学研究的重要“金矿”。
研究人员发现(或者说书中总结),大脑内的意识大概可以划分为两个“自我”,一个“叙事自我”(左脑)负责理性,一个“体验自我”(右脑)负责感性,平时这两个自我是可以交流的,所以主观上以为他们是一体的,而脑裂者由于左右脑交流渠道被切断了,两个自我被完全隔离,彼此不知道对方的存在,有意思的地方来了:
- 一个脑裂小男孩右眼(左脑)看到支鸡爪,左眼(右脑)看到幅雪景照片,然后在诸多照片中选出和所看到内容有关联的两张,结果他右手(左脑)选了只鸡,左手(右脑)选了把铲子,研究人员问他为什么,他说
呃,鸡爪和鸡有关系,而清理鸡舍需要铲子
- 另一个脑裂者,研究人员给他的右脑(无法处理语言)看了张色情图片,他猥琐地笑了,研究员问为什么笑,他说(左脑负责语言)
房间里有部机器看起来很好笑
脑裂者的言行不一让人惊奇,其实本质上来说就是因为主观意识的“两个自我”无法沟通,左脑把鸡联系到鸡爪,右脑也把雪联系到铲子,但轮到左脑用语言来描述结果的时候,叙事自我根本不知道右脑发生了什么,所以瞎编了后半句话,只是为了让结果看起来合理。同样,右脑的体验自我看到的色情图片产生出脸红想笑,但这种感觉无法传达给左脑,但却要一脸懵逼的左脑来回答,他一样会瞎编个谎话,让自己的行为看起来合理。
其实在正常人中一样存在此类行为,比如总会纠结买还是不买、吃还是不吃;比如我们做错事后会想说谎来掩盖真相;比如出糗时极力保持微笑来掩盖痛苦。说白了就是体验自我和叙事自我分别工作的结果,只不过我们的左右脑彼此联通,他们可以把彼此意见统一,让我们感觉只有一个自我。
此类实验更重要的是开启了探索“意义”背后的原理,“意义”是人类自己发明的概念,比如“这顿饭有妈妈的味道”、“这是我汗水的结晶”、“这个杯子会保佑我平安”。其实无非就是体验自我获得了各种感受,而叙事自我要把这些记忆、感觉串联成一套符合逻辑的故事。再来看看赌徒形态,当一个人输钱了,这种感觉会很不爽,体验自我把不爽通知给叙事自我,叙事自我会串联各种记忆碎片:“这可是一个月的工资啊,怎么能便宜了那帮孙子,霉运都走了下把肯定赢”,然后赌徒就会说服自己继续赌,而且他觉得这么做是有意义的。然而从客观的角度来看,这种“意义”毫无意义。
我认为这部分内容把赫拉利提出的“幸福”和“神性”两个议题结合在一起了,换句话说,未来可以通过精准控制人体大脑和激素水平,在不打扰个人“主观意识”的情况下,可以让一个人体验到前所未有的快乐、成就感、平静等等,即可以让一个人保持幸福,关键是人会觉得这一切都很有意义,连道德问题都不是问题了。此外,通过控制大脑,人类可以获得前所未有的学习能力、思考能力,那时候人的认知会有多么复杂,不得而知,对现在的我们而言应该是超人般的存在。当然,专注头盔或智慧药丸这种东西,更可能只是有钱人的游戏,其他大部分无用阶级只能被“保持幸福”。
对不起,算法说了算
中学时代,我有一个比较有趣的经历:
有次期末模拟考试,出门太急忘带橡皮擦,大家都知道试卷开始一般是单选题,要涂答题卡,考试过程中有一道题我选了A并涂黑,临交卷时发现正确答案是C,我又硬着头皮把C选项也给涂黑了。结果那次考试我的选择题部分是满分!我做个简单推理,由于是模拟考,学校也不可能购买昂贵的机器阅卷设备,所以考试流程对学生而言是模拟真实情况,但阅卷部分其实是老师人工批改。老师可能为了提高阅卷效率耍了个小聪明:
先拿张和答题卡尺寸一样白纸,把答题卡正确答案部分掏空,然后覆盖到学生答题卡上,数白纸上的黑块,就是最终成绩
。所以尽管有道题我涂黑了两个选项,但错误的那个被遮住了✌️
讲这是不是要表达我很机智,而是作为一个程序员,我清楚地知道,这很像人工智能和神经网络的算法机制。举个例子,如何让计算机识别图片中的一只狗,图片在计算机世界里都是由像素组成的,而计算机会利用很多算法进行识别,这个算法就好比老师手中那张“千疮百孔”的纸,计算机会顺序的把图片中的每个区域“矇”起来,然后观察“漏出”的部分,即大量的加减乘除矩阵运算得到一个分值,而这个分值是有规律的,狗尾巴会在一个区间、狗头会在一个区间、狗的毛发颜色会在一个区间…所以计算机只需要把这些数值与“经验数值”对比一下,就能判断这是不是条狗了。
如今计算机的算法可远不止这些,它还会驾驶、下棋、医学诊断、金融分析、图像识别…甚至还能投其所好地给人类推荐他们喜欢的内容。但这背后都指向一个看得见却看不懂的东西——数据,数据是喂养计算机“思想”的基本粮食,数据也是现代人类活动痕迹的证明,于是乎一个让男人崩溃的段子却被计算机轻而易举地击破了,话说有个公众号发表一篇文章,题目叫《我纹身、抽烟、喝酒、说脏话,但我知道我是好姑娘》。这种思想在男性看来有点扯,于是有人果断回了一句“我赌博、嗑药、撩妹、泡夜店,但我知道我是好男人”,我估计女性也无法完全接受对方这种言论吧。其实此类话题围绕的根本就是如何自证清白,以及挑战当代人类价值观。然而对于算法来说,你是好姑娘还是坏男孩,你说了不算,你的开房记录、消费记录、信用记录、朋友圈、学历、经济能力说了算。至于人类的价值观…抱歉它不care。
算法可以说同时挑战了人文主义、自由主义、社会主义、宗教等人类意识形态,不论这些价值观孰对孰错、孰优孰劣,终归是以人为本,而算法不是,它以数据为本,也催生出了一种全新的意识形态——数据主义。如果你无法接受算法的这套逻辑,那么从今天起停止使用花呗、支付宝之类的产品吧,因为它们就是这么干的。但你真的做得到么?
不论一头羊的内心如何觉得自己是条狗,人说它是羊,它就必须是羊。
不论一个杀人犯内心如何觉得自己无辜,法律说他有罪,他就有罪。
不论一个人觉得自己方向感多好,算法让你左转,你他妈就得左转。
正如100年前的人们不相信数学运算可以通过机器来完成,过去几年的人也不相信机器可以“思考”和“学习”,而现在还有人依然不相信机器还可以具备“想象”和“情感”。但这都不重要,科学的发展几乎是人类一次又一次完美的打脸行为,我觉得书里面总结的比较好,人类司空见惯了“智慧”只存在于由碳原子构成的有机生命当中,然而只要破译了“智慧”背后的原理,对于大自然来说,它由碳原子构成,还是硅原子构成,有何区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