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声语言#
转发自P.E.T老师东炜
候机大厅里,这个小女孩的哭声响彻云霄。
当一个孩子一声“直音”不断拔高的哭法,是她处在有情绪却无法转化成语言表达的困境里,这时孩子会很焦虑,很辛苦,这是她最需要父母的时候。
她的父母说“来!过来!别哭了!”
小女孩站着没动,继续拉警报式哭嚎。
妈妈伸出手“来,你过来!”
小女孩还是没动。
僵持了一会儿,父母似乎被搞烦了“那不要你了”,不理睬小女孩。
小女孩的哭声变为抽泣,喃喃地“我要妈妈,我要妈妈……”
妈妈说“你过来啊”,然后低头继续看手机,小女孩抽哒哒地站在原地,没有刚才激越的能量,变得孤独无助。
很多父母都在这种时候,对孩子的哭闹不予理睬,他们认为孩子以大哭来要挟父母走过去,而父母不能满足这种“无理要求”,不能退让,以免养成孩子任性。
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孩子越小,越容易在有情绪的时候“退行”。换言之,这时候她的大脑里评估“不安全”,由于她的弱小,防御系统一般会采用“回避”的方式来抵御压力。
此时,孩子的生理能力下降,手脚(尤其是双腿)不由意识指令控制。
也就是说,她“想”走过去,但是她无法指挥自己做出这样的行为,而此时父母通常会不耐烦,说“不要你了”“你一个人呆着去吧”。孩子会非常焦急恐惧,更加无法控制身体,就好像被“钉”在地上,无法移动,此时她多么恐惧无助,却无法表达,通常她会加大哭声来求助,可是极少有父母听懂孩子哭声中的语言。
有些孩子因此感觉“被抛弃”因而陷入绝望,身体能量此时“冻结”,创伤就这样发生了。
此时父母可以怎么做呢?
1.主动走过去,蹲下来,温和地注视并拥抱孩子,抚摸她的身体(主要是背部和四肢),安慰她说“爸爸在这里”“妈妈在这里”。
2.允许孩子哭,在不断的抚触中与孩子加强连接,帮助她重建安全感。这对她的感知模式(直接影响性格)非常非常非常……(无数个非常)重要。
爸爸妈妈们,孩子绝对不会拿被抛弃的危险来跟父母博弈的,别把孩子想得太复杂,他们其实就是需要爱而已啊。